当前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元女性文化研究 > 武则天研究 > 学术研究

书法家武则天

作者:陈洋

 出生在四川广元的武则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她还是一位顶级的知识女性和艺术天才。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其精通文史和善于骑射,便将之召入宫闱封为才人。才人虽是皇帝嫔妃的一种,但才人的职责却与其他嫔妃不同,才人要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处理公务,皇帝外出时才人还要骑马带弓随侍御前。所以皇帝选才人的标准除了美貌,还需有才学、通文史、善骑射。武则天天资聪慧,从小跟随母亲杨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和佛学经典,加之美貌非常,所以李世民很是欣赏这个容貌美艳、才情卓著、性格坚定的武才人,赐号“媚娘”。后来武则天创作有文学作品集《垂拱集》100卷、《金轮集》6卷,可惜这些大多失传,只在《全唐诗》《全唐文》中留下了少量诗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武则天不仅精通文史、才学出众,她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顶级书法家,对于武则天的书法成就却是鲜为人知的。

 

一:王羲之的粉丝们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巅峰人物,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法帖中的第一瑰宝。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书法发烧友,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推崇备至,梦寐以求,最后用尽手段终于获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几乎天天置于龙案把玩品赏和临摹。李世民后来的传世书法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中就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深受王羲之书风的熏陶和影响。李世民可以说是王羲之的第一铁杆粉丝。

武则天14岁进入大唐皇宫成为了李世民的才人,其实武则天就是皇帝李世民的一位机要秘书和贴身女侍卫,她几乎天天伴驾君侧。当李世民不在宫中的时候,武则天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原本就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武则天,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她如何不动心。武则天几乎天天都有机会亲近王羲之的法帖,她也暗暗地去仔细揣度、细细研读,还不时临习。如此这般,武则天深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一个天天亲近、研读、临摹《兰亭序》的人,怎么会不成为一位书法高手呢?

 

二:扑朔迷离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与文朋诗友在绍兴兰亭聚会,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在将诗文整理成集后,王羲之趁着酒意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精美绝伦的《兰亭集序》,这酒后兴起而书的作品就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后人拜为“天下第一行书”。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已到了痴迷的地步,除了每天把玩、研读、临摹外,还让当时的著名书法大家赵模、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钩摹出几个乱真的副本来分赐近臣,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法帖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临摹作品。李世民临终前遗嘱要把《兰亭序》枕在他的头下随葬昭陵地宫,从此这稀世珍宝便在李世民驾崩后消失了。可是到了五代时期,耀州刺史温韬把李世民的坟墓昭陵给公开盗掘了,温韬还堂而皇之地写有一份出土宝物名录,可这名录中却没有《兰亭序》。那么这稀世珍宝到哪里去了呢?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有可能在给先帝下葬时私自把《兰亭序》取出自己留用。后来武则天成为了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在青年时代就深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熏陶,这《兰亭序》便成为了李治武则天夫妇的心爱之物,由于私藏《兰亭序》有违先帝遗训,于是这夫妇二人便将之珍藏深宫不再示人。在李治死后,或是武则天死后,《兰亭序》极有可能被放入乾陵随葬了。

乾陵以山为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止少有的几座未被盗掘的帝王陵,据最新的卫星遥感技术探测而知,乾陵地宫中堆放的文物有500吨之多。但愿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武则天的文学作品集《垂拱集》《金轮集》都安然无恙地静藏其中,以待天日。

 

三:升仙太子之碑

 

一如武则天的文学作品一样,她流传下的书法作品也不多,除有《荐福寺碑》题额、《崇福寺》题额外,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的《升仙太子之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唯一碑刻。《升仙太子之碑》立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六月,年逾七旬的武则天由洛阳嵩山封禅返回,途径缑山,在升仙太子庙中留宿,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天成仙而立庙。武则天一时触景生情,撰文并亲自书丹而建此碑。

《升仙太子之碑》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后人盛赞《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情韵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其碑文与她的书法艺术相较,则书法上的成就远在其诗文之上。

《升仙太子之碑》的碑额书法为飞白鸟形书体,此尤为诡奇精妙,每一字的起笔处都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升仙太子之碑”几字,气势磅礴、飘飘欲仙。“仙”字略残,但依旧雄健纵横,法度森严,遒劲潇洒,有评论家称其“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

 

四:武则天的书法艺术

 

在唐代就有评论家称武则天书法为“天文景烁,璧合而珠联;圣理云回,鸾惊而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殚紫府结空之势。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者焉。”

到了宋代,由于封建礼教体系的完善,男尊女卑的思想开时贬斥女性进入国家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官方文献开时对当过皇帝的武则天进行诋毁、诬陷和中伤。北宋官方文献《宣和书谱》中虽对武则天的人格大加贬斥,但论到其书法作品时还是不得不称“其行书浸浸稍能,有丈夫胜气。”到了明朝,官方和民间几乎全面妖魔化武则天,但明人赵涵的《石墨镌华》中还是这样在赞誉武则天的书法艺术,称“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单就武则天所创的飞白鸟形书体而言,后无传人。

《升仙太子之碑》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铭》当开创行草入碑的先河,武则天在此以行草书丹明显有效法太宗之意,《升仙太子之碑》更是我国第一个由女性书写的碑刻。中国历代女性书法家固然不乏其人,但能留迹后世并被奉为珍品者就只有武则天了。武则天书法既承二王神韵,又创自家风貌,后人称武则天书法“深谙书法规律和具有非凡的艺术胆识与才气的特点”,认为武则天的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写得一笔好字的不乏其人,比如清代的康雍乾三帝,但公认称得上是书法家的却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和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武则天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升仙太子之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在这 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作品的作者中,武则天还是惟一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