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元女性文化研究 > 武则天研究 > 学术研究

六、女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贞观十六年(642),太宗李世民听闻已故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武元华“美容止”,于是一道圣旨便将她召进宫帏。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所载,当圣旨到时,母亲杨氏望着年仅十四岁的女儿不禁流出泪来,她泣不成声地与女儿诀别,武元华却泰然自若,平静地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就这样,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子便从容地踏进了李唐王朝的禁宫之中。

七年后太宗崩,武元华一度出宫。三年后,她被新皇帝李治再度接进宫中。再三年后的永徽六年(655),二十七岁的武元华成了大唐王朝母仪天下的武皇后,此时她那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杨氏的耳边都还清晰地回响着“见天子庸知非福”的余音。

 

(一)新皇后上任的三把火

是历史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女人的智慧,武元华登上了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性的人生最高峰,六宫的新主人“皇后”。

1.从肉体到精神上消灭竞争对手

永徽六年(655)十一月一日,“易后”战争结束,以王皇后、萧淑妃被贬黜,武昭仪正位中宫而告一段落。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所载,王、萧二人被打入冷宫,可有一天皇帝李治又莫名其妙地去冷宫看望,李治竟像一位探监的家属样在窗外小心翼翼地低声询问“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抓紧时机恳求皇帝看在“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份上给她们换个条件好的地方居住,李治于是就应承“朕回去马上派人来处理你们的投诉”。这事却很快被新皇后知道了,武皇后于是大怒,立即谴人去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各痛杖一百,再砍其手脚反接后扔进酒缸,并恶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王、萧数日而死,又斩之。武后不仅要从肉体上消灭王、萧,还要从精神上消灭之,“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姓枭氏。”蟒是一种毒蛇,枭是一种恶鸟,可见用意其狠也。后人读史于此,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读得是胆颤心惊。可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这般的吗?读欧阳修和司马光的这些文字时,总有让人不信服之感。为什么在成书更早的《旧唐书》里却没有这些血腥文字的表述呢?欧阳与司马二人在著述中经常有将历史事件扩大和夸张的文学性创作手法,所以在王、萧之死上,他们是不是再次使用了“贬低法”来将武则天刻画成为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残忍之人呢?

1)血腥的事件值得怀疑

①故事中的李治怎么可能会像一个牢犯家属样畏脚畏手地去探监呢?他可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啊,他连舅舅长孙无忌都不怕、都敢杀,他在那时还会怕谁呢?

②武氏不过是李治新立的皇后,她有资格对皇帝的决定“大怒”吗?她皇后的位子都还没有坐热,她敢对皇帝“发怒“吗?她至于吗?

③王、萧当时的年龄也不过二十多岁,两个年轻的美女被杖一百,砍断四肢后反接,再用酒泡,生命经这般蹂躏摧残她们还能再活几天后方死?断肢反接的外科手术当时是怎样实施的呢?越是这样细节的描写就越令人怀疑这是作者的臆想虚构。

2)新皇后还不可能公开去违背皇帝的意志

如果李治不留意转路转到了那冷宫,看到了王、萧的生活处境,也完全有可能动了恻隐之心,并答应提高王、萧的生活待遇。武元华刚当上新皇后,太子都还没有改立,她怎么可能去公然对抗李治的意志?武则天初登后位,她还不至于以“后权”公然去对抗“帝权”。

3)武皇后还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虐杀王、萧

那时长孙无忌还没有倒台,还有一大帮反对她当皇后的权相集团在朝,武元华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要如何去面对那些“反对派”,在那种非常时期,武皇后会去对王、萧实施那么令人齿寒的虐杀手段吗?她不怕“反对派”由此抓住了她的短处?

4)杀王、萧应该是皇帝的意志

李治废王、萧的理由完全是莫须有的“谋行鸩毒”,他既然已经绝情地废了王氏和萧氏,怎么还会心底再生怜悯?世间最无情的男人莫过于帝王,从后来李治贬黜禇遂良、满门抄杀亲舅舅长孙无忌来看,李治是个完全不讲情谊的冷血之人,“赐缢王萧”当是他的圣意,当然武皇后肯定在其中推波助了澜,王、萧死掉也是她心中希望的最佳结果。

王、萧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彻底地清除了,直到武则天临终时,她才遗制恢复了王、萧后人使用“王”、“萧”二姓的权利,这也许就是后来的历史典籍把王、萧之死的账记在武则天头上的缘由。但欧阳修和司马光等人在书写历史时却是在编造情节,几乎是将汉朝吕后炮制的“人彘事件”原封不动地嫁接在了武则天的人生履历表中,这有失公平,也是历史上那些正统士大夫阶层在对待女性当皇帝这一事实时所生的偏见。

2.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

武元华在被新立为皇后的时刻,她最关心的首先还不是对手和政敌的存亡,而是要尽快巩固她在中宫的地位和她在皇帝心中的份量,她得赶快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太子位,这才算真有保障。

1)李忠其人

李忠是李治的长子,其母却是一个地位很底的宫女。由此可见李治这个男人还真是个贪恋女色之人,在解决自己性问题时竟毫不严肃。李忠母亲地位低得居然都没有任何记载,按理说给皇帝生了皇子,哪怕地位再低,也会母随子贵晋生为嫔妃的。在中国历史上多的是例子,皇帝一时高兴宠幸了身边地位低微的宫女,宫女就怀孕生子,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然后母随子贵宫女就成为了太后。李忠生母普通得连皇帝都不好意思提起,于是王皇后就收为养子。在永徽三年武昭仪生子之前,王皇后在朝中作宰相的舅舅柳奭的敦促下,高宗糊里糊涂地就封李忠为了太子。永徽六年,十四岁的李忠看到自己的养母王皇后被皇帝废了,此前那力保他取得太子位的宰相柳奭也惶恐地辞职了,他年龄虽小,可也懂得宫廷斗争的生存法则,此番李忠哪还坐得住呀,于是在新皇后刚一册立,他就赶紧给父皇上疏,请求自降太子之位。

2)李弘其人

李治原本就不喜欢李忠,当初立李忠为太子全是因他初登龙位经验不足,上了权相们的当。中国古代帝王立太子是有规矩的,首先要立嫡长子,也就是说当太子最有资格的是中宫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李忠虽是李治的长子,但却是无名婢女的庶出,虽王皇后收为养子,可王皇后成了庶人,现在的中宫是武皇后呀。在永徽六年武皇后已经有两个儿子了,其长子就是李弘。“李弘”这名字原本就是“太上老君下凡治理世界”的意思。此时皇帝正专宠武皇后,李治当然对儿子李弘也是爱若掌上,立李弘为新太子只是早晚之事。

3)改立太子

在武元华刚被册立为皇后的三天后,“挺武派”中的坚定人物许敬宗在武后的授意下就急忙上疏皇帝,请求改立太子。许敬宗在上疏中说了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改立太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于是,高宗皇帝就下旨废掉了太子李忠,改封他为梁王,让他去担任梁州都督,并要他即刻离开长安速去赴任。

就在李忠惊惶地离开京城之际,年仅三岁的代王李弘正式被册立为大唐新太子。王皇后之所以失宠被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没有儿子。现在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了太子,武皇后的心才算是稍微平定了一些。

立太子乃国家大事,于是高宗下旨大赦天下,并改元“显庆”。

3.重建朝廷新秩序

王皇后与萧淑妃死了,废太子李忠也撵出了长安,自己的儿子李弘被册立为了太子,武皇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组朝臣,当然这也同样是李治想要做的事情。当时的权相集团成员共有六人,在“易后事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禇遂良早被贬黜,公开上疏反对“易后”的另两位宰相韩瑗和来济没多久就被贬到了天涯海角。长孙无忌被污“谋反”,抄家灭族,最后自杀。还有一个在“易后”中没有明确表态的宰相于志宁也被黜,六个宰相就只还剩下了一个李勣了。在这场清洗中,长孙家族中还牵涉到了李治的两个亲姐姐的丈夫,尚长乐公主和尚新城公主的长孙冲和长孙诠,这二人既是皇帝的表兄弟,又是皇帝的亲姐夫,虽贵为驸马也难逃杖杀。后来连废太子李忠也被拉扯进来,一并废为庶人。高宗李治一夜之间把“仁懦”的面具摘了下来,他对父皇李世民临终前安排的朝廷班底进行了彻底地洗牌,通过这次大清洗,建立了永徽朝廷新次序,皇权达到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在填充进朝廷班底的重臣中大多是“拥武派”,这就为将来“后权”与“帝权”的相争埋下了祸根。

 

(二)武则天参政的历史必然

在隋唐时代,不仅没有“内宫不许干政的”规定,而且内宫干预国家政治还是一种时尚,会受到帝王的赞赏。

1.前隋文帝杨坚后宫事

1)独孤氏参与国家政治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前隋皇亲,隋文帝后宫的故事武则天一定从小就从她母亲那里听过不少。有史记载,隋文帝杨坚和独孤氏帝后二人每日是同辇进朝,独孤氏至阁门而止,等候杨坚退朝后又同辇回宫。独孤氏好读书,博古通今,时宫中称为“二圣”。朝中大小事情独孤氏没有不过问的,就连朝臣的妾怀孕之事她都要叫文帝去斥责。后来废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也是独孤氏的主意。所以文帝杨坚在临终时看穿杨广虚假的真面目时大叫“独孤误我!”

2)鲜卑人妇女主持门户的风俗

隋文帝杨坚原来就是在鲜卑人宇文氏所建立的北周朝为官,鲜卑民族习性与汉民族不同,没有过多的礼教约束,鲜卑人还专门是由家庭主妇来主持门庭,比如什么请客送礼、诉讼官司等抛头露面之事全由妇女出面。特别是南北朝的“五胡乱汉”以来,妇女生活受到了少数民族特别是鲜卑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隋唐政治却又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所以,隋唐之初,女性参加社会生活就不足为奇,故而就形成了内宫过问国家事务的一种时尚。

2.太宗李世民后宫事

1)长孙皇后参政

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是历史公认的贤德内助的好皇后,《资治通鉴》载:“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后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又尝著论驳汉明德马后以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权贵,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李世民经常退朝后要将朝中所议国家大事与之相商,听取长孙皇后的意见。长孙皇后病故,李世民悲痛不已,说自己失去了一位好帮手、贤内助,太宗皇帝经常肯定长孙皇后在政治上的见地,认为她不仅是自己的妻子,而是知己。太宗皇帝把长孙皇后编辑的《女则》让近臣看,并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

2)鼓励嫔妃参政

李世民在位时经常将民间的一些有才学的美女选进宫去当“才女”,武则天就是如此。另一才女徐惠不仅容貌美艳,而且才华横溢。李世民在晚年经常用兵高丽,而且大兴土木修宫建殿,弄得百姓很是劳怨,于是时任充容的徐惠就向太宗皇帝正式上过一道疏进行劝谏,“帝善其言,优赐之。”皇帝阅后还大加赞赏,并赐赏无数。可见,后宫嫔妃不仅可以参与朝廷政治生活,而且还会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和嘉奖。

3.

武后干政的历史背景

历史给了武元华那样的机遇,她进入到了李治的王朝核心,俩人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朝廷重组之战”,武氏位正中宫成了皇后,而李治则夺回了皇权,真正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再也没有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元老权臣对他指手划脚了。江山原本就是家天下,如今也就成了他小俩口的啦,所以效仿太宗故事,两口子就商商量量地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武皇后泰然地去参加国家大事的议处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资治通鉴》载:显庆五年(660)“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李治纵情声色,身体健康状况出了问题,而且政治生活原本就没有风花雪月那么令人爽快。李治患有风疾,老婆又能干,在那种社会风尚和政治背景下,武皇后干政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4.武后干政的个人素养

武皇后在稳定了自己的后位后,就开始衣锦还乡风光了一番,然后又是亲蚕亲农,一副母仪天下的姿态,当然还要大力地扶持和提拔为她所用的官员,以稳固根基。

武则天的才情是世所公认的,她在当昭仪的时候就写过一篇《女诫》,现在正位中宫了,她的创作才情被激发,除亲自创作外,还召集了很多文学之士编辑出了大量的典籍,经她审定并以她的名义刊印发行的典籍有,《古今内范》100卷、《青宫纪要》30卷、《少阳正范》30卷、《维城典训》20卷、《凤楼新诫》20卷、《孝子传》20卷、《孝女传》20卷、《烈女传》100卷、《保傅乳母传》1卷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后来她称帝后还撰写有《臣轨》、《百僚新诫》等著作共计15456卷,再加上她的文学作品集《垂拱集》100

卷、《金轮集》6卷,可见武则天精力之充沛、创作之勤奋,且收获之丰,这岂止是著作等身啊,怕是历史上任何专业作家都无法与之比肩的。光是去读读这些著作的书名,就会被这个女人的绝代才华所震撼。这样的人不当政治家、不做皇帝那才叫老天无眼。

 

(三)危机时刻

1.再生易后风波

在武则天一生中真正的危机时刻出现在麟德元年(664),据《新唐书》载:“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

武皇后干预朝廷政务过多,引起了高宗皇帝的不快,于是李治想到了永徽六年旧事,欲依原样炮制再来一场“易后保卫帝权战”。但此是的李治已非当年年少气盛的铁血皇帝,而武皇后也决不是当年那个性情柔弱的王皇后了。

2.李治缘何要废武皇后

《资治通鉴》所载,“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也就是说,李治不满武后所为,觉得武的后权压制了他的帝权。于时宫廷再次出现了“厌胜事件”,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厌胜之事,被宦者王伏胜揭发了出来,于是,李治大怒,便秘密召见上官仪,上官仪火上浇油地说:“皇后专权,海内外所不容忍,请废之。”这话正中李治下怀,就“命仪草诏”。

1)为何总有“厌胜门”

所谓“厌胜”就是制作一个木偶或纸偶小人,上书某人的姓名,然后用邪术作法,或用针刺之,使其生病乃至死掉。当年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就是行“厌胜之术”被废,《红楼梦》里也有厌胜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描写。为什么到了宫廷危机的关键时候就总会有“厌胜门”出现呢?因为这是最佳说词,便于操作。找人弄个木偶纸偶的写上名字再刺上几针,去悄悄放在欲打击对象的房内,然后派人搜出,就人赃俱获,罪证确凿不容置辩。

当年李治在废王皇后之前,就用厌胜事件打击了王皇后的母家,使得王氏的舅舅柳奭被迫辞去宰相之职,从而让王皇后失去了朝中一个重要的依靠,为后来正式废后开创了良好的局面。现在李治又故伎重演,欲用“厌胜门”来行废武后之事。

2)快速反应的情报网

皇帝李治刚召见重臣上官仪还正在商量如何操作废武皇后的事,武则天建立在禁宫中的情报网就快速启动了。“左右奔告与后”,看来禁宫中的宫女太监不管大小尊卑,这些人平时全被武皇后收买利用,所以皇帝与大臣刚一讨论废后动仪,这些人就快速“奔告”给了武则天。而武皇后处事也是果断坚决,立即亲自出马前往李治面前申诉。时间若有半点耽误,后果将不堪设想。“诏草犹在上所”,废后的诏书还不待李治签发,武则天就站在了皇帝的面前。皇帝一见老婆忽然出现在了面前,他又改变了主意,不忍废之,“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喜剧的是还没等武皇后去责怪李治,李治到先将尿盆子扣在了上官仪的头上,皇帝为了讨好老婆竟当着上官仪的面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真不知道当时的上官仪是作何处之?

3)上官仪之死

上官仪是通过科举应试制度走上政治舞台的一个精英文人,他的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风格绮丽婉约、优美酣畅,号称“上官体”。在李治与元老权相集团的较量中,他亲自将上官仪提拔为西台侍郎,后来上官仪一路青云直上位至宰相,是皇帝最倚靠的重臣,被特许可以随意出入禁宫面圣,专门掌管诰命,起草圣旨。上官仪对皇帝的知遇之恩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李治一在他面前抱怨皇后专权,上官仪文人性格的冲动便立即请旨废后,却不想武皇后的耳目遍及宫中的每一个角落,当上官仪刚起草好了诏书还搁在皇帝的御案上正准备加盖玉玺发送中书省呢,武皇后就已经出现在了这君臣的面前。

上官仪的横祸很快降临,许敬宗第二天就上表,说宰相上官仪与那告刁状的宦官王伏胜当年都是废太子李忠的部下,现在这三人暗中勾结,密谋作乱。说起来具有讽刺意义的到是,当年废李忠为庶人时起草的那道《黜梁王忠为庶人诏》的主笔正是上官大人。结果已经很明了啦,皇帝很快就翻脸不认人,上官仪、王伏胜和那个远在千里之外对“废后厌胜门”毫不知情的李忠全落了个斩首下场。上官仪还被抄家,女眷全部没入宫中为奴,历史上有名的一个女人上官婉儿当时尚在襁褓中,也随母入宫。后来上官婉儿长大成人,她天生的才情竟被武则天看中留在身边当了贴身秘书,这个按理与武则天有血海深仇的上官婉儿却对女皇帝忠心耿耿,这到是后话。

上官仪之死李治心里一定感到了有一些歉疚,于是他把那个道士郭行真弄来当了出气筒,没收财产,解散门生,并将之发配到了爱州,爱州就是今天的越南清化,几乎是将其驱逐出国了。

3.易后的最终结局

“易后事件”以武皇后保住了中宫之位、铲除了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反对派而告一段落。《资治通鉴》载:“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与后,政无大小皆预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李治把武则天再度召进宫来封为昭仪,又将她晋为皇后,再分给了她参与朝政的权力。武皇后已经尝到了权力的美味,现在皇帝想再去收回权力来,这对于有强烈征服欲望的武则天来说,收回权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武皇后在这场“易后”危机中却是从皇后再次晋升到了“二圣”并尊的位置中。

 

(四)扑朔迷离的几桩命案

过去的很多史册都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而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清除障碍的冷血残酷之人,史家最早就利用安定公主的忽然猝死,编造出一个危言耸听的宫廷阴谋惨案来强加在武则天的头上。在武则天的人生奋斗史中,的确有很多政治敌手死在了她的权谋之下,但并非件件命案都与她相关。特别是她的几个至亲人物的神秘之死,显得很是扑朔迷离,令人不解。现将几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事件列于此,供分析判断。

1.安定公主之死

前文已经详细分析了在永徽四年小公主的死,这个出生还不满月的武昭仪之长女忽然猝死,被很多号称为治学严谨的历史研究者们一再怀疑是武则天所杀,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一种悲哀,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一种表现。小公主后来被谥号“思”,封为安定公主,并以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武则天在对女儿表愧疚和忏悔之情,真是让人难以理解他(她)们对历史拥有的是怎样的一种思考逻辑。这里就不屑与之多争论了。

安定公主的死亡原因:“自然猝死”。

2.二位同父异母兄长之死

武元华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因当年在文水老家为父守孝时,这哥俩对后母杨氏和武元华三姐妹多有轻谩,武元华正位中宫后,一是为了向皇帝李治表白绝不任人唯亲,让外戚威胁到李氏皇权,二是为了出口当年被欺负的恶气,她上书《外戚论》,还提议将武元庆、武元爽发往外任。这哥俩虽外任刺史,但成天提心吊胆的过着日子,最后客死异乡。

二位同父异母兄长的死亡原因:“忧郁至死”。

3.韩国夫人之死

韩国夫人武元英是武皇后的亲姐姐,曾是李治枕边的常客,奇怪的是所有的文献中都没有她死亡原因的记载。有人怀疑显庆元年再生的“易后风波”恐怕与她有关,不然上官仪都起草好了废武后的诏书,李治怎么不立即发往中书省,而等到武皇后赶来时却又不了了之呢?当时皇帝的态度很是暧昧,很大程度上个中起因是源于韩国夫人,所以李治“羞缩不忍”。后来扬州兵变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所列武的罪状中有一条“杀姊屠兄”,于是后人也将韩国夫人的死归于武则天的“谋杀”,但是没有更令人信服的证据。

韩国夫人的死亡原因:“不明”。

4.魏国夫人之死

前面已经说过,魏国夫人贺兰纳之是武皇后姐姐韩国夫人武元英的女儿,有天姿国色之容,韩国夫人死后李治就宠幸上了魏国夫人。这个小美女没有多少城府,以为有皇帝的宠爱就可以万事无忧。李治几次都想把魏国夫人封为正式的嫔妃,好无所顾忌地天天在一起厮混,他也许还在希望武皇后也能效仿当年王皇后接她进宫的样子,那就更理想了,但武皇后对皇帝与小侄女间的偷情行为却是装着不知,隐忍不发,看那个小美人如何与自己的姨娘斗法。李治暗示了几次见武皇后都没反应,他也不好过于公开地提出,因为这个小美人毕竟是武皇后的侄女呀。睡了皇后的姐姐,还要想继续霸占皇后的侄女,这皇帝李治在武则天面前多少有点心虚。

武则天看着李治沉浸在魏国夫人的温柔乡里她没露声色,机会说来也就来了,在封禅泰山后武则天的两个当刺史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为了讨好皇后于是献上了家乡的小吃。这两个堂兄当年在老家文水可是没少欺负过武家姐妹,于是武皇后灵光一现,她派人在那食品里下了毒,然后不露声色地邀请小侄女一同来品尝。贺兰纳之不过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见是皇后姨娘邀请去品尝堂伯父们送来的家乡小吃,她欢天喜地地就吃了那些食品,结果没吃几口就七窍流血中毒而死。

魏国夫人的死亡原因:“与后争宠被谋杀”。

5.二位堂兄之死

武则天在封禅泰山后用嫁祸于人之计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敌魏国夫人,武惟良、武怀运哥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谋杀”的罪名,高宗在震怒之下不经审判就将这二人处死,妻女尽悉没入宫中为奴,后人还不准姓“武”而改姓“蝮”。武则天总算还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二位堂兄的死亡原因:“被嫁祸冤杀”。

6.贺兰敏之之死

魏国夫人死后高宗很是悲伤,他在其灵前伤心地哭诉,皇帝边哭边问同在灵前哭泣的贺兰敏之,“你妹妹这是怎么了呢,早上我离开时都还好好的,退朝回来怎么就成了冰凉的人了啊?”贺兰敏之却是只哭不说话。武皇后听了宫人所报,便自语说:“此儿疑我!”从此皇后就不喜欢贺兰敏之了。贺兰敏之是武则天姐姐的儿子,曾破例让他承袭了武士彟的爵位,并赐他姓武叫“武敏之”,就因为他怀疑是武皇后毒杀了他妹妹,后来贺兰敏之被武皇后流放雷州,并派人在途中用马缰将他绞死了。

贺兰敏之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恩怨历来就有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探讨,这里就不再复述,只是历史文献中罗列给贺兰敏之的罪状中有这样奇怪的几条——

①与外婆乱伦;

②淫奸太子候选的妃子;

③欺负过太平公主。

②、③两条罪状这里没必要去探讨,就说说①条。贺兰敏之的外婆就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死时春秋九十有二,其死后第二年贺兰敏之方被处死,年龄二十九岁。经过换算,贺兰敏之在通人事的年龄十五、六岁时,杨氏也是八十高龄之人,就算没有婆孙亲情关系,他们之间会出现史书所载的那种理乱的情形吗?不知欧阳修与司马光在写这样的文字时他们作何在想?读史至此,我真的是糊涂了。

贺兰敏之的死亡原因:“以马缰勒杀”。

7.孝敬皇帝之死

1)夭亡的李弘

孝敬皇帝是武则天长子李弘死后的谥号。武则天在取得了皇后位后立即就让李治废了原太子李忠,而立了年仅三岁的己子李弘为太子。“李弘”这名字原就是一谶语,意思就是要当皇帝的意思,现在立为皇帝的接班人也就顺理成章。高宗身体不好,又贪恋美色美景,在李弘八岁的时候就让他监国,而李治与武皇后则四处去游山玩水。八岁的小孩子能处理得来国家事务吗?显然不行。这李弘就成天坐在龙椅上哭爹喊妈,顾命大臣只好飞马报与在外面旅游度假的皇帝皇后,武则天于是就谴人将李弘接来,一家三口一起度假岂不惬意。

李弘“仁孝谨慎,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然李弘自幼却是体弱多病,娶了太子妃后都没有子胤。高宗身体健康也不行,还曾想将皇位禅让太子,却不想太子却在上元二年(675)与父母同幸洛州时,忽然死于合璧宫的绮云殿。李弘死后高宗很是悲伤,下诏《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册谥孝敬皇帝文》,并亲书《孝敬皇帝睿德记》,可见李治对李弘的器重和思念。但李弘的死亡原因在后来却出现了迷云,有一种“阴谋论”一直流传了千年。

2)李弘失爱的原因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都出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说李弘之死“时人以为天后鸩杀也”。这些史书记载了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弘的原因,是因为李弘看见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萧淑妃所生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都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嫁人,便奏请父皇准许她俩出嫁,由此惹恼了娘亲武皇后,故失爱与武后,最后导致武后鸩杀之。

3)自相矛盾的记载

这些史册有自相矛盾之说,那就是两位公主的年龄,《资治通鉴》说萧妃二公主为“三十岁不嫁”,而《新唐书》却说是“四十不嫁”。但在当时唐高宗也不过四十来岁,萧妃是他在当太子时所娶,他当太子那一年李治十六岁,作一个简单的换算,两位公主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五、六岁,显然欧阳修与司马光在记载两位公主的年龄时犯了大错误。所幸宣城公主的墓碑还在,她六十六岁死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那么在咸亨二年李弘请嫁二公主时宣城公主也就二十三岁。

史书还记载说,李弘请嫁二位姐姐惹恼了武后,武则天就将二位公主随便嫁给了两个宫禁的守卫。这也与事实严重不符,有证据证明二位公主的丈夫地位军阶也不低,完全可以与之匹配,这里就不再细述。

那么由此可以认为,李弘因请嫁二位姐姐而失爱母亲的说法完全不成立。前提都不成立了,那么李弘之死的“阴谋论”还能成立吗?

4)多病的太子

关于李弘的死有很多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很多历史文献都有李弘常年多病的记载,连李治亲书的《册谥孝敬皇帝文》中都多处提到他有“旧疾”、“沉疴”。《旧唐书》中载,李弘“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这是古时对肺痨病的一种描述。李弘监国时由于多病,连太医都束手无策。皇帝为了给他冲喜,就说要禅位于他,结果“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医治不愈终至死亡。”武则天在后来为《一切道经》御制序文中还深深地表达了对儿子的哀思。李治在《孝敬皇帝睿德记》中也说,李弘之死“天后心缠积悼,痛结深慈”,当是武则天痛失儿子最真切的写照。

历史上有关李弘之死的“阴谋论”与安定公主之死一样,原是后来那些掌握了书写权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对武则天的诬陷之词。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下如此正确的结论——

李弘的死亡原因:“肺结核晚期不治而亡”。

8.章怀太子之死

李弘死后李治就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前文已经论述过,李贤是武则天的寡姐与李治所生,为了掩盖宫廷丑闻,武皇后就将李贤认作己子。李贤天资聪惠,勤奋好学,人才又是仪表堂堂,多这样的一个养子武皇后起初也没觉什么不妥,可后来太子李弘病死后就出问题了,因为皇储之位自然而然地就落在李贤头上,李贤不是武皇后的亲生,她此时能坐得住吗?

李贤当了太子后表现出了比他哥哥更出色的能力,“太子处事明审,时论称之。”李治对李贤很是满意,经常让他监国处理国家大事。李治的健康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李贤的身边慢慢地也凝聚起了一帮拥戴的朝臣,照此发展下去,未来的皇帝必将是李贤无疑。对于武元华来说,这可是一种不好的趋势。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若李贤登基为帝,假如他是韩国夫人所生成立,武元华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其实在后来的宋朝就有过类似“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武元华是绝不允许这样事情的发生,于是武元华决定出手了。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宫中流传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的话语定是武皇后指使宫人所为,这样李贤就心中生出了恐惧。紧接着就发生了两件大案,风化案“李贤与赵道生同性恋案”和谋杀案“术士明崇严遇刺案”。赵道生被一阵大刑侍侯就供出了李治宠信的术士明崇严是被李贤谴凶所杀,这样一来“风化案”与“谋杀案”并案侦察,武皇后派人去东宫一搜,居然在李贤的太子宫中搜出了几百套军备,根据当时法律,任何人都不得私藏军用物资。这下案件就升级了,“谋杀案”一下又变成了“谋反案”。当李治看着定性为“太子私藏武器阴谋夺位”的侦缉结论时,他傻眼了。所有历史时期的任何皇帝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夺位”,李贤立即就被废了,后来贬黜巴州,再后来被逼自杀。太子党当然也被清洗干净,李贤后来被追认为“章怀太子”。终于是自己的亲儿子李哲(显)坐在了太子位上,武皇后方才长舒了一口气。于是大赦天下,改元“永隆”。

章怀太子的死亡原因:“非武后所生,被制造冤假错案屈杀。”

9.女婿薛绍之死

太平公主是武元华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武氏宠爱的、从小没有受过任何苦的女儿。太平公主很小的时候就代替武则天去为外祖母杨氏祈福出家当了“女道士”,“太平”就是她出家当道士的道号,当然一个小女孩子出家当道士也不过是做做过场罢了。后来吐蕃请求唐朝用太平公主与之和亲,武则天怎么舍得让女儿像文成公主一样远嫁他乡呢,于是干脆修了一座太平观让十几岁的女儿住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女道士,这样方才打消了吐蕃的和亲之意。可这一住进太平观就是好几年,都十七、八岁了也不见父母让自己出嫁,太平公主于是心生一计,在一次宴会上她穿了一身将军的行头去父母前舞蹈,惹得皇帝皇后开怀大笑,李治还奇怪的问:“我的乖女儿啊,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要去穿一身将军的服装呢?”太平公主立即说:“爹娘觉得孩儿不适合穿将军服装,那就把这身行头赐给我的驸马穿好了。”武则天一听才恍然大悟,女儿该出得嫁啦,于是左挑右选给选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子弟薛绍当了太平公主的如意郎君。

太平公主对薛绍很是满意,夫妻恩爱小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小俩口还一气生了四个孩子。然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后来武则天独揽皇权,准备称帝时,李唐宗室发动了一场造反运动,这运动很快被扑灭,可造反运动却牵连到了薛家,薛家的主母是李治的姐姐,薛家有人参加了反武则天的叛乱,于是武则天不由分说将薛家全部收监,其中也有薛绍。薛绍完全有可能对那场叛乱毫不知情,但任凭太平公主怎样去苦苦哀求母亲放过丈夫,武则天都断然拒绝,最后只是免了薛绍的斩首之刑,在痛打一百大棒后扔进监狱被活活饿死。才二十五岁的太平公主便成了寡妇。由此可见,武则天绝不是个可以拿亲情来与原则做交易的人。

薛绍的死亡原因:“宗室叛乱牵连,监禁饿死。”

 

(五)从皇后、天后到皇太后

1.垂帘听政

前面已经论述过,在隋唐时期,女性参加朝廷政治生活是一种风尚,对于武元华这样一个“性明敏,涉猎文史,自幼阅史披图”的智慧女性来说积极地参与朝廷事务是很正常不过事,早在武则天当昭仪时期,皇帝李治在与大臣商量国家大事时她就开始立于帘后。当年禇遂良反对易后当面揭李治老底,说武氏原本先皇才人之话时,武昭仪就在帘后听了,她忍无可忍地大声咆哮“何不扑杀此獠!”。由此可见,武则天从进到高宗禁宫当昭仪起就开始垂帘听政了。

2.代皇帝行使职权

永徽六年(655),武氏正位中宫后,参与了李治对权相集团的改组,重组了朝廷。显庆四年(659),由于身体健康原因,李治把百司奏事的议决权交到了武皇后的手中,“由是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3.皇权悉归中宫

麟德元年,李治不满皇后专权,与上官仪密谋废武皇后,不成。在杀了上官仪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所有军国大事都由武皇后决定,李治只是拱手认可而已。于是中外将李治与武皇后共同奉为大唐之主,称为“二圣”。

4.天后的政治才能

上元元年(674),在武则天的提议下,李治把祖宗追封个遍,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李治正满足于武皇后对先人如此恭孝的情怀时,而武则天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对李治说,祖宗都叫“皇帝”、“皇后”,我们可不能与祖宗用同样的称号,要避尊讳。李治于是再次接受了武则天的建议,自封“天皇”,武则天顺理成章就叫“天后”。

“天后”诞生了,武则天为了告诉群臣自己完全是一个称职的“天后”,她立即上书天皇,提出了十二条政治改革措施,这就是武则天有名的“建言十二事”。

“建言十二事”主要包括了减轻百姓负担的“劝农桑,薄赋徭,免徭役,息兵,停止生产淫巧之物,俭省各工程费用”和“以道德化天下,广言路,杜谗口,学习《老子》,为父母尽孝服丧”等事项,另外还有给官员提高待遇和提升中下层官员职级的行政改革措施。天皇一看这“建言十二事”还有板有眼,有利于国家,于是就向天下颁布了这些改革方案。可想而知,武天后在朝臣特别是中下层官员和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是急剧上升。

5.摄政的皇太后

多病的李治不仅是个极度好色之人,还是一个极度好大喜功的人,就中国帝王的“封禅”之举他就创下了之最。封禅是古代帝王向上天报告天下乃太平盛世的一种仪式,一般的帝王都有自知之明而罢封禅之举,连太宗皇帝欲行封禅都被臣下谏阻,事实上在古代也没有几个皇帝举行过封禅盛事。但李治不仅封禅了泰山,他还欲遍封五岳。于是在武天后的怂恿下,永淳二年(683),他抱着病躯带领浩荡的队伍来到了东都洛阳,欲封禅嵩山。谁知由于路途劳顿,风疾加重,头痛难忍,连眼睛也看不见了。到了年底,李治大赦天下,改元“弘道”,欲为自己祈福添寿。然而天不假年,李治垂危自知不起,他吃力地对守候在面前的天后和群臣说:“苍生虽喜,我命笃危。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然而,快乐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老天并没有满足他最后的心愿,唐高宗李治当夜便病逝于洛阳贞观殿。

李治在死前似乎对太子李显和群臣不怎么放心,他最终信任的人还是他的妻子武则天,因为在他的遗诏里清楚的写着“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无疑是把这个庞大帝国的最终决策权交在了武天后的手中。

武元华于是从代夫行使皇权的“天后”变成了摄政的“皇太后”,这一年她五十五岁。

 

(六)女皇帝的诞生

1.一年三改元

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有一个特殊的年份,公元684年,这年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拥有三个帝王年号,嗣圣元年、文明元年和光宅元年。

1)二十七天的战斗

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为延寿改元“弘道”,当夜驾崩,太子李显在灵前继位为帝,是为唐中宗。依制李显得为先皇守制二十七天,在这关键的二十七天里,唐王朝的军国大权全取决于皇太后武元华。皇太后利用这二十七天打了一个时间差,她首先以皇太后的名义给李唐宗室成员全部加封了非常显赫的爵位以收买李姓皇室人心。然后紧接着调整了宰相班子,提拔了大批官员,从而使得朝廷内外遍布她的亲信,并向基层派遣了心腹人物去控制地方政权,同时将军队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调遣了大批亲信羽林军来拱卫京师。

2)三十六天的嗣圣元年

到了新皇帝李显为先皇守制期满时的第二年,李显便改元“嗣圣”,但此时的朝廷内外已经全部被他母亲所安排的官员控制严密了。李显也看出了个中的玄机,于是他极力地去提拔皇后韦氏的娘家人,想用韦家的势力来与皇太后争锋。当李显想给自己的丈人封个一品大员的官职时立马就碰了钉子,宰相裴炎就是不肯买账,坚决反对。新皇帝气头之上说了一句犯大忌的话,李显说:“就算我把天下送给岳父韦玄贞又未尝不可!”裴炎立即就将这话报告给了皇太后,皇太后当即就煞有介事地与群臣商议,皇帝既然要将天下送与韦家,当然只有将之废掉另立新帝。唐中宗李显的“嗣圣”年号才用了三十六天,便被废除。

3)被软禁的文明元年

国不能一日无君,李显被废,连太子也没有当过的小儿子李旦(旭轮)便被稀里糊涂地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大唐新君,是为唐睿宗,并改元“文明”。这一年李旦年方二十二岁,他从小就是个听娘亲话的乖孩子,性格文静柔弱,喜欢读书,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去皇帝的宝座上坐一屁股,当威严的皇太后叫他去登基作大唐天子时,他几乎吓坏了。皇太后此时也不再有过多的顾忌了,当新皇帝册立的仪式一举行完,她就派人将李旦送去了别殿监视居住,并对天下说,新皇帝年龄尚小,刚死了父亲,心情过于悲痛,暂时无法处理国政,就由皇太后临朝称制。

4)易帜金色的光宅元年

李旦的“文明”年号用了六、七个月,皇太后武元华决定易帜了。这年九月,她改元“光宅”,将所有代表皇权的旗帜改变颜色,从红色改为金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宫为“太初宫”。朝廷的官衙、官职统统改变名称,改尚书省为“文昌台”,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宫。同时追封武氏祖先为王为王妃,建武氏七庙,大力提拔武家子弟,将侄儿武承嗣拜为宰相,武三思提为夏宫尚书(兵部尚书)。

山雨欲来风满楼,武则天要改天换地的意图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2.扬州兵变四十天

武皇太后废了唐中宗李显,幽闭了唐睿宗李旦,她踌躇满志“圣衷独断”,为防患于未然,又派人去巴州逼死了废太子李贤。正当她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易帜”之举的时候,远离神都洛阳的扬州,有一个人正在四处联络各种势力准备发动叛乱,这人就是当年将武昭仪扶上皇后位的名将李勣之孙李敬业。

已过世多年的李勣原名徐世勣,太宗皇帝李世民念他功高赐姓李,便叫李世勣,太宗皇帝死后他自己觉得名字中有个“世”字不妥,就去掉“世”字称李勣。现在他的孙子李敬业在伙同一群对武皇太后不满的中小官僚们,他们巧设妙计占领了扬州,对天下谎说废太子李贤还活着,以匡复李唐为旗号,发动了叛乱,一时竟聚集起了十万军队公开向武皇太后宣战。其中有后来被誉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为造反的军队起草了一篇著名的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后来被选进了《古文观止》的檄文被改名为《讨武曌檄》。《讨武曌檄》历数武氏罪恶,尽其夸张之能事,“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骆宾王的檄文洋洋洒洒,言辞逼人,说武则天是“虺蜴之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然后檄文紧接着就说李敬业发动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义军是如何如何之强大。“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骆宾王是越写越激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最后两句抒发出了万丈豪情,“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檄文传遍天下,自然也传到了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让人当廷全文诵读,听得满朝文武是面面相觑,但武皇太后听了这道谩骂她的檄文却丝毫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她平静地问臣下檄文的作者是谁?当得知是骆宾王捉笔而写时,武则天说了一句让人佩服了一千多年的话来,她认为这檄文的文笔太好了,轻声说道:“其人有这样的才华,却让他流落在民间不为朝廷所用,真是宰相之过啊!”仔细翻阅一下历史,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有武则天这样的胸襟。

面对来势汹汹的扬州叛军,武则天却是镇定自若,她任命李唐宗室成员李孝逸为统帅、魏元忠为监军,然后发兵三十万前去讨伐。现在回过头来看武则天这一决策的确英明,扬州十万兵马不是要匡复李唐吗?那就派一李唐宗室成员来领军讨伐,一下就将李敬业军队置于尴尬境地。李敬业又移师南下,企图割距江南,一下就违背了檄文中所阐述的政治主张。再加上兵力悬殊,老百姓又不愿意打仗,不管是斗智还是斗勇,不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扬州兵变从一开始就呈现败局。所以,不管是李敬业还是骆宾王,都难逃一死。前后不到四十天,扬州兵变就被武则天平定。

在扬州兵变中,冷静的武则天一方面在调兵谴将平叛,另一方面还在仔细地观察她的朝臣,结果,扬州兵变又成了一块“试金石”,那些在平定叛乱中左右骑墙的朝臣被武则天列入了黑名单,扬州战事一结束,那些立场不坚定的朝臣便成了刀下鬼,其中就有重臣裴炎。

3.天授圣图出洛水

武则天几乎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当一回皇帝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舆论宣传。于是,他的侄子武承嗣登场了。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密命人去找了一快漂亮的白色石头来,在上面凿了八个字,“圣母神皇,永昌帝业”。然后他暗中让雍州人康同泰到京城去对武则天讲,说有块带有文字的白石头被渔民从洛水中打捞起来的,是一个“祥瑞”。

武则天是何等人物,她难道是可以欺骗的吗?但是,这样的欺骗正是她所等待的。于是她高兴万分,命名这石头为“宝图”,立即将康同泰提拔为游击将军,又下诏要亲自去洛水接受“宝图”,举行告天仪式。武则天早在二月已经建造了一座象征帝王神权的“明堂”,命人在顶部设计了一座雕塑,雕塑是九龙所捧的圆盖上立一金色的凤凰。

时机终于成熟,武则天在五月便加尊号为“圣母神皇”,从此称“陛下”。六月,执掌国家权力象征的“神皇三玺”。七月,改“宝图”为“天授圣图”,命名洛水为“永昌洛水”,出那石头的地方为“圣图泉”,勒石名为“天授圣图表”,封洛水神为“显圣侯”。

一代女皇已经呼之欲出了。

4.李唐王室的绝地反击

那块白石头被武则天利用来大做文章,也正式给自己加上了与皇帝称呼无异的“圣母神皇”的尊号。武氏紧接着命令,要在巍峨的明堂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命诸州都督、刺史及李唐宗室外戚成员于十二月齐聚神都洛阳。这道命令可就吓坏了李唐宗室成员了,传闻明堂集会将是圣母神皇的一场阴谋,届时要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以便圣母神皇成为真正的女皇帝。

于是李唐宗室成员坐不住啦,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便秘密联络李姓宗室成员,共谋“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但李唐宗室成员聚所有的智慧也不足以与武则天的智慧相抗衡,李唐宗室的绝地反击计划还没准备充分之际,就被告密,于是匆忙间草草举兵。这场腥风血雨在历史教科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这里就不再述。最后的结局是,“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就连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也没有逃过此劫,活下来的除了武则天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外,李唐宗室还活出来了一个名叫“千金公主”的老太太。千金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论辈份该是武则天的姑婆,但千金公主却当了武则天的干女儿,后来又推荐了冯小宝作武则天的面首,这样才保全了性命。

5.女人也能当皇帝的理论依据

在封建时代,是男权思想主导一切政治生活,皇帝的尊位向来是属于男性的,女性所属不过是从属地位而已。现在武元华想当皇帝,她遇到的第一难题就是没有理论依据。虽然武承嗣从洛水里弄了一块白色的石头来充当了所谓的“祥瑞”物件,尽管那石头上面刻有一行“圣母神皇,永昌帝业”的文字,武则天此时也给自己加上的“圣母神皇”的尊号,但她想正式当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还是缺乏了理论依据。

在唐朝的主流信仰是三教并存,儒、释、道三教各占有一席之地。儒家学说是讲“男尊女卑”的,道家学说里面也没有女人能凌驾于男性之上的说法。正在武则天为自己怎样才能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而废尽心思之际,她的情人白马寺主持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终于在一部佛经里面找到了女人称王的理论依据。

这部佛经名为《大方等无想经》,又名《大云经》,其中卷四《大云初分如来涅槃健度第三十六》中讲了一个天女净光的故事。据说这位天女净光前生是国王的夫人,后来转世变为菩萨,菩萨又转生为一个女人来统治了一个国家,再后来这个女人转化为“佛”。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菩萨,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大云经》的出现使武则天眼睛一亮,她对“以女身当王国土”这句话最感兴趣,然而《大云经》写得很是艰涩隐晦,普通人不容易读懂。于是武则天就叫薛怀义等人立即翻译这部佛经,没多久《大云经》的普及版《大云经疏》便出笼了。《大云经疏》把当时的弥勒佛崇拜和净光天女的故事结合了起来,说弥勒未来佛下凡为了女身,就是当今的皇太后,皇太后是来取代大唐皇帝,将成为天下之主。这是佛的意志,普天之下不能违背。

武则天此时志得意满,立即将《大云经疏》颁布天下,并要各州建大云寺一座,寺内各藏《大云经》一部,然后各寺由高僧开坛讲经,一时间《大云经》的理论思想传遍大江南北,“女主将王天下”的舆论鼎沸朝野。

6.被发动起来的民心

其实武则天早已乾纲独断,李唐宗室已经奄奄一息,朝廷内外全是武则天的亲信之人,已经有了洛水宝图,又有了女人可以作皇帝的理论著作《大云经》,但是武则天还是不敢轻易地去坐在皇帝的金銮殿上。她还在观望,她知道,这万里江山是太祖太宗通过浴血奋战打拼而来,她想要取而代之,不是仅靠对官僚集团进行铁血镇压就行得通的,要当皇帝还需要天下百姓的认可。

可民心怎么来呢?武则天对民心的获取深谙其道,她天生就知道,中国人的民心是可以被煽动或是发动就能获取的。于是,全国上下发起了多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活动的中心内容就是请求武则天“女主天下”当皇帝。载初元年九月,一个七品小官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数百人伏阕上表,请求圣母神皇能顺天应民,改唐为周当皇帝,同时还请求将现任皇帝李旦改为“武”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武则天暗中命人演出的把戏,但武则天却假装不许,拒绝了请愿民众的要求。虽拒绝了百姓的请愿要求,但立即就把官位才七品的傅游艺提拨成了正五品的门下省给事中,这官一下飚升了十级。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诱惑和刺激,于是一轮一轮的请愿浪潮此起彼伏,从数百人发展到了一万二千人,从关中到洛阳,从普通百姓到和尚道士,甚至连境外客居中原的番人胡客也加入其中。请愿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请求武则天登基当皇帝。武则天再次拒绝了。她对古代中国尧舜禅位之礼让的故事真是熟透于心。很快,新的请愿浪潮就激动人心的来了,大批文武官员也加入到了请愿的队伍中来,人数竟达六万多人,而且是“守阕固请”,也就是说,武则天再不答应当皇帝,请愿的人就守在宫阕门前不走啦,而且还派出请愿代表去与皇太后对话。纵观古今,怕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民众请愿阵式了。读史至此,到是令人疑惑万状。然而,武元华仍然不答应军民请求称帝的呼声。一方不答应,一方守阕固请,局势眼看就僵在了那里,谁也下不了台。

7.女皇帝的诞生

历史总是像戏剧一样会精彩地演绎下去的,这时候,又一个关键人物出来了,那就是大唐皇帝李旦从幽闭的宫殿里走了出来,他也加入到了请愿的行列中来。李旦上表请求母亲皇太后当皇帝,自己请求降为“皇嗣”,并请母亲赐“武”姓。李旦是被武则天严加看管起来了的,他又是怎么出来“自请”的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叫“水到渠成”了。于是,武则天心安理得地站出来了,她坚定地望着儿子李旦和满朝的请愿百官,轻轻地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语,“俞哉!此亦天授!”于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她十四岁进入到唐王朝的宫廷作才人,二十一岁出宫当尼姑,二十四岁再度入宫为昭仪,二十六岁当皇后,五十五岁成了皇太后,如今她已经是六十二岁的祖母了,她自名为“曌”,改元“天授”,正式代“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不,应该叫“武元华”,她终于君临天下!

 

(八)对小人与君子的掌控

伟人毛泽东曾对武则天有过一段精辟的评断,“武则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通过武则天在对待扬州兵变中那道《讨武曌檄文》的态度就对她的“容人之量”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她的“识人之智”和“用人之术”又是如何在体现呢?纵观武周一朝,在武则天的麾下集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人才,有小人也有君子,但不管是走狗般的小人还是擎天一柱的君子,都被武则天周旋于掌间。在武周时期,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出现在那个时代,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但有几个著名的人物与武则天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却是不能不提的。

1.小人满街的酷吏政治

武则天虽然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周朝,但为了巩固权力,打击潜在的反对势力,她使用了一种严酷的铁血手段,那就是在后世经常被人诟病的“酷吏政治”。她竟别出心裁地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告密制度”,还发明了一种告密工具“铜匦”,并任用了一大批市井小人来充当武周朝的打手,对被告密的对象实行“刑讯逼供”,以至造成了“滥杀无辜”的现象。

1)文盲御史侯思止

有个名叫侯思止的人,原本是个买炊饼的人,后来投身在一位将军麾下作仆人,他一见女皇帝提倡并奖励告密行为,于是他就去告李唐宗室谋反,这正合武则天胃口,于是立马就把他提升为了五品的游击将军,可谓是一步登天。可一字不识的候思止并没有满足,他竟对皇帝提出来他想作御史,女皇帝就乐了,问:“你大字不认得一斗,作了御史怎么看公文呀?”这个文盲胆子也够大的,他从容地回答武则天说:“我的确不认识字,但神兽獬也不认识字,但它可以凭借本能去辨别善恶,我天生就能像神兽獬那样凭借本能去为皇帝辨别朝臣的忠奸。”武则天一听这话她还觉得有道理,于是还真任命了侯思止这个文盲无赖成了监察满朝文武官员的侍御史。可以想像,候思止这样的流氓人物成了监察官员,不知道会有多少冤假错案被制造出来。

2)游手好闲的来俊臣

来俊臣原本就出身在一个赌博的家庭里,他母亲就是因为丈夫赌博输了钱将之作为赌资抵押给了另一个赌徒。来俊臣从小就是个游手好闲、杀人防火的流氓重量级人物,由于无恶不作被抓进了监狱成了死刑犯。可当来俊臣一听女皇帝号召全国臣民起来告密,揭发那些对武周王朝不忠诚的人,他顿时来了劲,认为翻身的机会到了。于是他报告监狱看守说他要告密。武则天早有圣旨,任何人不得阻拦任何告密者,这来俊臣就被送到了女皇帝的面前。来俊臣一见女皇帝立即诉说几年前他就告密过李唐宗室成员谋反的罪行,但没有人理会他,还打了他一百扳子。女皇帝一问还真有此事,再一看来俊臣模样生得俊朗,是个美男子,且口若悬河,言谈举止还很是得体,女皇帝就认可了,于是就提拨来俊臣作了侍御史。这来俊臣作了侍御史,武周朝可就不清静了。大批的官员被诬告下狱,屈打成招,弄得满朝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来俊臣还为酷吏们编写了一本《罗织经》,书中内容就是教导手下酷吏如何刑讯逼供、如何弄假成真、如何制造冤假错案。

3)杀人升官的万国俊

武周朝的酷吏中有一位大名鼎鼎者叫万国俊,武则天派他去岭南审理流人谋反案,他去到岭南把所有的流人全部集聚在广州,他竟不做任何审讯工作就假托皇帝之言让这些人全部自杀。这些人当然是哀哭震天,万国俊便令人将流人全驱赶到水边,三百颗人头就在水边被砍落下地。万国俊回到洛阳向武则天报告说,这些人意图造反,臣将他们全杀了。女皇帝认为万国俊处理得好,还给他升官。

一时满朝震惊,噤若寒蝉。而那些酷吏们见万国俊因滥杀而升官,便纷纷效仿。酷吏如虎狼,法律若虚设。武周天下处在了白色恐怖之中。

4)酷吏时代的请君入瓮

武则天任用酷吏不过是为了巩固新建立起来的大周王朝,当她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稳定后,酷吏们横行霸道的日子也就该结束了。酷吏周兴发明了酷刑“请君入瓮”,就是让被诬陷者坐在瓮中被火慢慢地烤。一日来俊臣去见周兴,说:“人犯若是不招供怎么办呀?”周兴说:“这简单,弄个大缸来,四周煨上炭火,叫人犯坐在缸中,不一会,他知道的不仅要说出来,就连他不知道的也会说出来。”于是来俊臣就叫手下依周兴所说弄来一口大缸,架上炭火,待缸发热了来俊臣就对周兴说:“小弟奉皇帝圣谕查办老兄谋反一案,有烦老兄入瓮!”周兴当场吓坏了,立即就招供,只怕是他没有谋反行为也只有认了。

来俊臣的下场也与周兴一样,武则天为了挽回失去的民众和臣僚之心,她果断地将来俊臣杀了。她还亲自发出一道圣旨《暴来俊臣罪状制》,列数来俊臣的罪状,说杀来俊臣是为了替那些被冤杀了的臣民申冤雪恨。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就用来俊臣一颗漂亮的人头来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为民做主、替天行道的圣明皇帝。

2.君子满朝的武周王廷

武周朝建立之初,为了稳定其统治地位,武则天使用了一群小人来充当打手,肃清持不同政见者,当政局稳固后她立即结束了“酷吏政治”,任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来治理国家。早在她作皇太后时就任用魏元忠去平定了扬州之乱,后来她大开科举,首创殿试,为国家选拔人才。

载初元年的殿试武则天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刚满二十二岁的张悦,武则天亲自点了这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才俊为新科状元。还将张悦的试卷贴在尚书省让群臣观看,一时传为美谈。这个张悦当了三任宰相,直到后来的唐玄宗时代都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还有姚元崇,正是在他的力谏下武则天才下决心杀了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时代”。姚元崇对武则天说:“臣以全家满族一百多口性命向你保证,如若杀了来俊臣这些酷吏,从今以后绝不会再有人谋反了。如再有人谋反,陛下就问臣的罪。”武则天其实也知道了“酷吏政治”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她感慨地说:“姚爱卿真忠臣也,过去那些宰相只知道一昧地顺从朕的意志,险些让朕成了个滥用刑法的昏君。”姚元崇就是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名相姚崇。

娄师德曾是高宗朝考取的一位进士,后来投笔从戎为朝廷东征西讨缕建战功。武则天两度拜娄师德为相。娄师德又向武则天推荐了狄人杰。狄人杰在第一次做宰相时被来俊臣陷害,下在监狱里差点就性命不保。他一进监狱就承认了被诬陷的罪行,于是看守就放松了监视。狄人杰暗中将申诉之状藏在棉衣里让家人带出监狱,狄人杰的儿子看见了诉状后立即去“告密”要求面见皇帝。武则天于是召见了狄人杰的儿子,看到了狄人杰的申诉文告,武则天马上将狄人杰提来跟前问:“你一进监狱就招供谋反,现在又写出信来说自己没谋反,那你为什么当时要承认呢?”狄人杰从容回答说:“当时我若不承认,早就被他们打死了。”武则天于是就从轻发落了狄人杰。狄人杰后来劝说武则天重新立了被废的中宗李显为太子,又推荐了张柬之等人担任了武周朝的重要职位,也才有后来的中宗复唐。

狄人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民间以清廉、机智、神断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称武周第一宰相。他不仅自己尽力为国家效命,同时还为国家培养和推荐了大批人才,前面所说的姚元崇就是狄人杰所荐。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天下桃李,尽出狄公门中。”

还有与狄人杰同朝为臣的徐有功,他长期在监察御史部门处理案件,武则天在初期只要一听说谁犯谋逆之罪就要杀人立威。但徐有功却经常在女皇帝面前据理力争,保下了那些无辜的生命。徐有功是勇者无畏,连武则天都经常被他的勇气所折服。有一次武则天实在容忍不了徐有功释放了那么多罪犯,就召来徐有功责问:“卿近来审理案件,为何错放了那么多人?”徐有功镇定地回答说:“臣下失察若是错放了人,那不过是臣下的一点点小过失。但是若对生命而言,没有去将陛下的慈悲关注于民,这就事关君主的大仁大德啊。”武则天听了徐有功的话,从心里生出佩服之情来。虽然为了巩固武周政权,武则天要杀人立威,但是对像徐有功、娄师德、狄人杰这样的君子之臣,女皇帝却是由衷地敬重。

对待小人,武则天是用后则杀,毫不留情。而对待君子,武则天却是给了他们无上的荣誉。像对待狄人杰,武则天的敬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亲热地称狄人杰为“阁老”,免上朝的跪拜之礼。狄人杰七十一岁离世,武则天伤心地说:“狄公一去,朝堂仿佛都空了。”同样,娄师德一辈子被武则天倚重,善始善终,寿终正寝。徐有功倒是经常持不同的意见顶撞武则天,几次都差点被女皇帝在气头上给杀了,但最后关头武则天都是依从了徐有功的意见。徐有功最后官至司仆少卿,死后追赠司刑卿。

后来有评论家评说,武周一朝,娄师德有仁,狄人杰有智,徐有功有勇,这三人具有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三德”。而武则天却将他们三人全聚集在了自己的麾下,让他们为武周王朝出谋划策、建功立业。这样的“君子满朝”,武周政权当然应该“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武则天的麾下有如狄人杰们的人才,她尽管是一个女人,可照样会稳坐这锦绣江山,国家也肯定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女皇帝武则天,这个叫“武元华”的伟大女性,把小人和君子完全自如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九)女皇帝的男宠

《全唐诗》中收录有武则天的一首情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情诗写得是缠绵哀怨,就连后来诗仙李白读了都感慨有加,自叹弗如。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情感世界是相当的丰富,她对爱情的渴望也是分外的强烈。武则天十四岁进宫去给太宗李世民当才人,二十七岁成了高宗李治的皇后,五十五岁李治死了她又成为皇太后,六十二岁成为了大周朝的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她用了近五十年来进行着人生的奋斗,她终于成了皇帝。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她依然需要拥有个人的情感世界,只是这一切来得是乎太晚了。正是这迟来的情感,才被后世诟病,成了后代那些理学家诋毁武则天形象的把柄。这把柄就是武则天在晚年“包养男宠”。

男性皇帝谁不是三宫六院,身边美女成群,好像很正常。可到了女皇帝武则天这里,身边弄几个美男子来做“面首”就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这显然不公平。在武则天的一生中,的确有几个男人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下面就将女皇帝不同时期身边的几个受宠的男人简要介绍一下。

1.白马寺的住持薛怀义

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不识,第二天问朝臣,有识得者说是西方神佛,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前去古印度求取佛法。永平十年(67),汉使及印度高僧以白马驮佛像、佛经抵洛阳,汉明帝躬身迎奉。翌年,谴鸿胪寺在洛阳西雍门外建造僧院,因佛经乃白马驮回,僧院建筑又是鸿胪寺监造,便命名储藏佛经的楼阁庭院为“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誉为中国佛教第一古刹,乃“释源”、“祖庭”。 女皇帝武则天的第一个情人便被任命在白马寺做了住持。

1)洛阳城中卖打药的冯小宝

冯小宝是在洛阳市井中靠卖打药为生的年轻人,他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不仅能说会道,还会一点拳脚功夫,成天走街串巷地推销他的药效,竟被千金公主的侍女看上,于是这冯小宝就经常以卖药为由到千金公主的府上去与那侍女幽会。千金公主原本是武则天姑妈级别的人物,可为了在武周革命的风云下自保,她竟认了时为皇太后的武则天为干妈。冯小宝偷偷地在千金公主府上与情人侍女幽会,日子长了难免就被人发现报告在了千金公主那里。这还了得,千金公主自然是要惩罚这对狗男女的。可寡身一人的千金公主一见仪表堂堂的冯小宝就喜欢上了这个威武中带点野性的年轻人,于是就让冯小宝作她的情人。千金公主与冯小宝几度云雨后,很是满意,一想当今皇太后也是寡身独处,为了讨好气焰正盛的干妈皇太后,千金公主就将冯小宝当做礼品孝敬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千金公主送来的这件礼品很是满意,可如何安置这“礼品”到让她犯了难。

2)白马寺里当和尚的薛怀义

武则天虽然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握了朝廷大权,但要公然地弄个情人来放在自己身边还是觉得有点不妥。于是武则天就让冯小宝去白马寺出家当和尚,因为在当时,和尚道士进出宫廷是很正常的事情。冯小宝虽然相貌堂堂、英俊威武,但一个卖打药的出身,家世也未免太低。武则天为了提升他的地位,就让女儿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去认冯小宝做叔叔。薛氏可是京中望族,这样小宝就再不会被人看低,于是冯小宝就改名叫了“薛怀义”,不多久,薛怀义就成了白马寺的住持和尚,这样一来,白马寺的住持和尚进入皇宫就是名正言顺的了,薛怀义直接进到武则天的寝殿也就不需要再去避人耳目。薛怀义的身份和地位一日冲天,满朝文武甚至都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称为“薛师”,连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对薛怀义都是恭敬有加。

3)修建万象神宫的小情人

薛怀义成了武则天的男宠,自然是她最亲近也是最信任的人。武周政权建立后有一标志性工程需要建设,那就是象征皇权的“明堂”。根据儒家经典所载,天子应该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明堂里发号施令,所以“明堂”是神圣之所,武则天就将修建明堂的任务交给了薛怀义来主持。薛怀义也不负武则天所望,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明堂建设完工。具史书记载,明堂富丽堂皇,有三十层楼高,武则天就取名为“万象神宫”,她在万象神宫里祭天地、祭祖先,接受百官的朝拜,所谓“布政明堂”是也。冯小宝在明堂后面又建造了一座天堂,天堂内塑造巨佛一尊,这巨佛光是一个指头上就能容数十人。天堂的建造比明堂更为宏伟高大,计划建造五层,可才到第三层高度就已经超过了明堂。当然这“明堂”和“天堂”究竟是什么模样,宏伟高大几何,土木工程是怎样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我们后人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的点滴记载中去遥想那些伟大建筑的辉煌和壮丽。

4

)编译出《大云经疏》的左威卫大将军

冯小宝一夜之间变成了薛怀义,卖打药的小混混眼睛一眨就变成了白马寺的住持大和尚,冯小宝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其实这冯小宝也并非无能之辈,前面已经说过,正是冯小宝为想当皇帝却又感到迷茫的武则天找出了“女人可以当皇帝”的理论依据《大云经》。冯小宝又将《大云经》编译出一部《大云经疏》,在《大云经疏》里直接写明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是来代唐为周“女主天下”,然后最终成佛。所以,武周王朝建立后,冯小宝自然成了开国的功臣,女皇帝便拜这位称心如意的和尚情人为正三品的“左威卫大将军”。

5)让突厥军队望风而逃的辅国大将军

在武周政权建立之初,边境经常被突厥军队侵扰,武则天刚掌握国家大权,她是乎还不放心将军队交在那些武将们的手中,可又由谁来带领部队去讨伐突厥呢?武则天望着她那威风凛凛的情人薛怀义,不是刚拜他作了将军吗,他自己本身也会点功夫,于是就派这个白马寺的住持大和尚同时也是国家左威卫大将军带领军队去保境安民。永昌元年(689),女皇帝任命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出师突厥,年少气盛的薛怀义是无知者无畏,带领军队就浩浩荡荡去了。那突厥人本是游牧散骑,一见大军来了,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薛师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既然敌人退却了,边境安定了,那就说明突厥人一听说我薛师的名字就望风而逃了,于是就班师回朝吧。就这样,薛师糊里糊涂就凯旋而归。武则天可高兴了,见自己的小情人为国家建功立业了,立即就加封薛怀义当了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

在延载元年(694),突厥人又来扰边,武则天再次派遣薛怀义出征,任命他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女皇帝怕自己心爱的小情人有什么闪失,还让两位宰相给他打下手,另派了十八位将军相随。这薛师骑着高头大马就带领大军出征了,与上次一样,突厥军队还没有等他们到达边境就开跑了,同样是连一个敌人也没有见到,薛师的部队就凯旋。薛怀义在朝堂给武则天交令时慨然地说:“突厥军队一听说我的名字就被吓了个魂飞魄丧,全跑啦。”

6)不知天高地厚的市井小人

冯小宝仗着武则天的宠信,见满朝文武都对他毕恭毕敬,于是就小人得志了起来。他经常私自剃度了许多市井流氓在白马寺中去当和尚,还常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这些流氓和尚们在洛阳的大街上横冲直闯,谁躲闪不及就要被他们打个头破血流。若是在街上遇见了道士,不由分说将之抓起来剃成光头强迫当和尚,一时在洛阳城里闹了个乌烟瘴气。他甚至对待朝廷官员也大多不敬,根本不把那些文官放在眼里。有一位御史实在看不惯他那飞扬跋扈的举止,多次上书皇帝弹劾他,冯小宝竟将这位官员在半途打了个半死。有一次冯小宝在南宫门遇见了宰相苏良嗣,没想这家伙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根本不把苏宰相放在眼里,他觉得苏宰相应该给他让路,让他先进宫门。可这苏良嗣也不是吃素的,一怒之下喝令手下禁卫把冯小宝揪将过来,按倒在地一顿痛打。冯小宝见今天遇着了个不买账的人,他跑到情人皇帝那里去哭诉。没想到武则天却对他说:“南衙是宰相理政之所,属禁地,你跑到那里去干啥呢?记住,你进出的大门在北面。”

7)放火烧掉明堂的胆大妄为者

武则天宠信冯小宝,虽然封他做了大将军,但也并非一昧迁就。后来有一个叫沈南璆的御医,因进宫给皇帝看病,武则天喜欢上了这个不仅医术高明,且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冯小宝见皇帝移情沈御医,他的醋性大发,竟放了一把火将代表国家权力的标志性建筑“明堂”和“天堂”给烧了,这明堂和天堂的建设不知耗费了国家多少财力啊。不仅如此,明堂顶上塑有一凤压九龙的造型,这是大周王朝的象征呀。此时的女皇帝才感觉到了这个市井无赖的顽劣与可恨,于是,她决定除掉这个祸害。

一日,冯小宝终于又接到了皇帝召见的圣谕,要他到瑶光殿相见。冯小宝以为武则天要与他重叙旧情了,便漫天欢喜地前去赴约。可到了瑶光殿见着的却是太平公主的乳母张夫人,冯小宝还在疑虑之际,一群身强力壮的妇人拥上前来,将他撂翻在地,一阵乱棒打来,当场结束了他的性命。冯小宝被棒杀后,武则天看在昔日的情份上派人将他的尸体送回了白马寺,以佛家之礼将其焚化造塔。看来武则天对待她的男宠就如对待那些酷吏一样,当其势力危及了国家利益时,武则天会毫不手软地将之除去。

2.貌似莲花的张氏兄弟

女皇帝杀了跟随她多年的情人冯小宝,她的内心多少还是有一些失落,那个御医沈南璆并没有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弄出多大的波澜就销声匿迹了。武则天虽然皇权高握,君临天下,所有臣僚在她面前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许,对于年龄已逾古稀的女皇帝来说,她还渴求着再作一回满眼含泪、看朱成碧、身着石榴红裙的“如意娘”。但这一切还能再来吗?

就在女皇帝形单影只、孤独寂寞之际,她孝顺的女儿太平公主来到了娘亲的身边,太平公主还带来了一位貌若莲花的美少年。

1)太平公主的小情人

太平公主自从丈夫薛绍在那次李唐宗室的造反事件中被杀后,她在男女情感上就没有什么美好的寄托了。虽然后来母亲又将武氏子侄武攸暨指定为了她的丈夫,但太平公主早就开始公开包养美少年啦。当太平公主协助武则天杀了薛怀义后,看见母亲经常一副寂寞失落的样子,于是就将自己的小情人张昌宗带进皇宫来,送在了武则天的面前。

张昌宗原本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其爷爷张行成在高宗朝做过宰相。张昌宗姿仪卓著,模样秀气,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一位美少年。张昌宗与薛怀义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薛怀义高大威武,而张昌宗则是清秀得如玉树临风一般。武则天一见张昌宗就很是喜欢,这时的女皇帝已经不需要像当年处理冯小宝那样让他先出家再进宫,女皇帝直接就把张昌宗留在了身边。张昌宗博得了女皇帝的欢心后,他又向女皇帝推荐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张易之,于是这哥俩便共同侍候起女皇帝来。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年逾古稀,对待国家大政也关心甚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岁月如梭、人生苦短,于是女皇帝便开始沉湎于声色的享乐来。杀了冯小宝,她正感到空虚,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此时出现在了她身边,两人经常是涂脂抹粉,穿着羽衣锦服,像两个小天使一样陪伴在武则天的身边,成天弄些希奇古怪的事情来逗老太太开心,武则天深感欣慰。于是,女皇帝便加封了这两兄弟为正三品官员。

2)控鹤监与《三教珠英》

张氏兄弟一时成了武周朝廷里炙手可热的人物,朝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们便极力奉承女皇帝的新男宠,许多官员竟以仆人的口吻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连武三思也挖空心思,不惜降低身份去讨好二张。一日,武三思当着女皇帝的面忽然说:“六郎不是人。”大家都吓了一跳,武则天问:“六郎不是人,那是什么?”武三思当即说:“六郎怎么会是人呢,他完全就是神仙王子晋的化身,他是神仙啊!”武则天一听很是高兴,这张昌宗一下也自以为是了神仙,马上去穿了一身羽衣,像神仙样张开两臂在朝堂间飞来飞去,倒是把女皇帝逗了个开怀大笑。

天天让这两个玉人在身边陪着瞎糊闹也不是个办法,武则天便设立了“控鹤监”,后又改名为“奉宸府”,让五郎张易之作长官,六郎张昌宗为副,把社会上很多有学问的年轻俊才收罗进来。武则天一直就喜欢编书写书,她叫这些年轻俊才聚在一起去编辑一个诗歌集子,以阐释儒、释、道三家的学术思想,书名就叫《三教珠英》。当时聚集在二张麾下有很多著名的初唐诗人,像宋之问、杜审言等。

3)二张对武周政权的干预

武则天在晚年宠信面首,其实是对手下文臣武将不信任所至。几次对突厥用兵,女皇帝宁愿用毫无军事才能的薛怀义为主帅,都不用朝廷那些征战惯了的将军们。现在又让二张组织起一大批青年才俊成立了控鹤府,名义为编辑《三教珠英》,其实是武则天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信任,欲用这帮没有根基的后起之秀来取代与她渐生离心的朝臣。于是,朝中大事就让二张参与,到最后女皇帝干脆就让二张直接去处理国家大政。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在二张的身边形成了一股与朝臣想抗衡的势力来。

在当时,由于女皇帝年事渐高,许多朝臣不得不关心起武周政权的未来了。对于武则天来说,让她最头痛的也是武周政权到底该由谁来继承?由儿子继承,王朝就不再姓武;而由侄子继承,王朝虽然姓了武,但侄子却非至亲之人。武则天的晚年一直为这问题苦恼,她的侄子武承嗣也一直在谋求继承之位,最后还是宰相狄人杰的一句话,说醒了她的头脑。狄人杰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享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此时的二张虽然成天想方设法地在逗女皇帝乐子,但这哥俩也看到了武则天生出了衰老之相,他们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于是二张就迎合了狄人杰的主张,经常在武则天的耳边怂恿她迎回庐陵王李显。武则天见两个面首都劝她立李显为太子,于是就还真的是派人去将李显从房州秘密接回洛阳。此时还有一个皇嗣武旦(李旦),李旦见母亲接回了哥哥李显,他聪明地“固请逊位”。那一心想谋求武周王朝太子位的武承嗣见当太子无望,就郁郁而亡了。于是,武则天就正式立了李显为武周王朝的太子。

4)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莲花郎

武则天解决的武周政权的继承问题,很是高兴。二张对李显有着拥立之功,在朝廷中的人气就更旺了。一日朝会之余,有朝臣夸赞张昌宗唇红齿白,面似莲花。当朝宰相杨再思为了巴结二张,竟高声说道:“六郎怎么会像莲花呢,应该是莲花像六郎才对。”一时朝中群臣争呼“莲花郎”。

二张权势日熏,渐渐飘飘然了起来。他哥俩见太子李显并不怎么买他二人的拥立之账,竟将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及其丈夫武延基在一起说了一点女皇帝的牢骚话在枕边告诉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不由分说便把李显召来一顿痛骂,要李显好好管管那三个十几岁的孩子。李显刚从十五年的房州幽禁生活中回到洛阳,他一见母亲发怒,吓得是魂飞魄散,他脆弱的神经几乎崩溃。一回到家便将李重润和武延基叫来身边,李显为了自保,他含着泪、狠着心,下令说:“谁叫你们生在帝王家啊?生在帝王家不是你们的错,可乱讲话就是你们的错了啊。事到如今,你们只有自尽才能表白对大周王朝的忠诚和清白了。”李重润与武延基只好双双自杀,武延基是武承嗣的长子,而李重润才十九岁。十七岁的永泰郡主也刚结婚一年,正身怀六甲,即将临产,一听哥哥与丈夫死了,受此惊吓也早产,母子双亡。

这四个年轻生命的结束,无疑埋下了李、武两家对二张痛恨的种子。

5)陷害权臣自绝后路的面首

由于武则天对张昌宗过于宠信,即便是间接害死了李重润、永泰郡主和武延基,李氏兄妹对二张还是极为恭敬。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甚至联合上表请求封张昌宗为王。女皇帝觉得封一个没有什么功绩的异姓之人为王还是不妥,就改封张昌宗为“国公”。这下张昌宗更是尾巴翘上了天,真以为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竟将武则天仰仗多年的重臣宰相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一齐告在武则天的枕畔,说这二人私下在议论“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长久些。”并说有证人张悦在场。武则天本来就上了年纪,近来也感到身体健康不如从前,正为这事愁眉,哪里听得别人在背后说这样的话呢,见张昌宗说得头头是道,还有证人可以作证,当即就将魏元忠和高戬下进了监狱。这下朝臣群情激奋了,魏元忠不仅是武周老臣,同时又是太子李显的左庶子,乃东宫首臣。很明显,张昌宗打击魏元忠的最终目的是想打击太子李显。幸好在朝堂审讯中作为证人的张悦没有昧着良心去站在二张一党的路线上,张悦保持了一个文人最基本的操节,他没有替二张去诬陷魏元忠。但武则天也太袒护二张了,虽没有问魏元忠人等的死罪,但将魏元忠、高戬连同张悦一道全部贬斥和流放。

二张原本希望通过对李显的拥立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却不想一句枕边风就将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全部送上了不归路,等于是同时得罪了当朝最有权势的李、武两家。后来又去诬陷魏元忠,无疑将朝廷元老重臣集团又竖立成了自己的敌人,同时加深了太子集团对二张更深层的敌意。在对大臣的陷害中竟又将太平公主的情人高戬也弄了进去,这就等于是连他过去的旧主子、旧情人太平公主也给彻底地得罪了。二张四面树敌,虽然有一帮年轻才俊纠集在这哥俩的身边形成了“拥张派”,但朝廷中却有几股强大的力量正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暗中形成了“倒张派”的势力集团。

山雨欲来风满楼,武周王朝中的两大政治势力,“拥张派”和“倒张派”,巅峰对决由两个莲花郎拉开了帷幕,序曲里已经上演了王室年轻成员的流血事件和元老重臣的被贬黜,年迈多病的武则天还在温柔乡里做着她如何才能长生不老的梦,但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十)人生最后三百日

武则天在晚年是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昂扬斗志和激情,她关心得更多的是人生如何享乐,生命怎样才能长生。她对武将的不信任,导致了对冯小宝的重用;对文臣的不信任,直接导致了二张的专权。特别是王朝继承问题将她也弄了个焦头烂额,虽然最终在狄人杰的干预和二张枕边吹风下立了李显为太子,但武则天的心中明显还是不怎么情愿,于是就表现在,为了一点闲言碎语,竟将三个如花的男女少年送上了黄泉路,那可是她的亲孙子、孙女、侄孙子或是孙女婿呀,还有一个早产夭亡的重外孙,四条性命就在她对太子模棱两可的态度中被葬送。特别是在她最为仰仗的人物狄人杰死后,女皇帝几乎不再信任朝中之臣了,成天就由二张陪着,服用据说能长生不老的丹丸,武则天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长安四年(704),武则天重病缠身,她很少见外臣,就只留张易之、张昌宗俩兄弟侍奉身边。

1.老骥伏枥的白发宰相张柬之

张柬之是在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建立大周王朝时举行开科取士广纳贤士时所得到的人才,张柬之在中举之时已是六十六的高龄。十年的宦海生涯,张柬之已经从监察御史做到了四品的荆州长史。在狄人杰去世前,他反复给武则天推荐了这个年已七十六岁的老人,武则天见是狄阁老所荐,便将张柬之召回京师升任为洛州司马。没想狄人杰见到了武则天又说:“臣给推荐的张柬之陛下怎么没有使用呢?”武则天诧异地说:“朕不是将他调来京城作司马了吗,怎么没用呢?”狄人杰严肃地说:“臣给陛下推荐的不是司马人选,而是国家的宰相之臣啊!”于是武则天就封张柬之为了秋官侍郎(刑部尚书)。

狄人杰去世后,姚崇又接着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推荐词中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武则天就奇怪了,于是她立即亲自召见了年愈八十的张柬之,并拜为凤阁侍郎、平章政事,在这样的高龄被拜为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可见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确是不拘一格的。

2

.贪污受贿的莲花面首张昌宗

武则天晚年不仅无心政治,她还大修宫室,以供享乐。侄子武三思为了讨好姑妈,他积极建议在万安山修建兴泰宫,工程自然就被二张的党羽成员李迥秀承包了去。古今相通,这些官员要从工程中鲸吞工程款,自然修出来的就只会是“豆腐渣工程”,工程出了质量问题就被“倒张派”抓了把柄,罪证如山,武则天见自己的宫殿修砸了自然也生气,于是罢了李迥秀的相,女皇帝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也就没有去理会身边两个面首的胡作非为。

宫殿修砸了也就罢了,又是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女皇帝准备建一尊巨佛,除国库拿了大笔银子外还向天下僧尼募捐了十七万贯银钱。二张见发财的机会来了自然不肯错过,两兄弟又去打工程的主意,强行将工程中的木料供应权交给了二张的另外三个弟弟张同休、张昌期、张昌仪,低进高出,强买强卖,这下张氏五兄弟可就赚大了。“倒张派”于是又出手,他们状告了二张的三个弟弟在佛建工程中贪赃受贿,连造佛像的钱也敢吃,女皇帝还真生气了,于是就将那三兄弟抓进监狱让人审理。这锦衣玉食的三兄弟怎么经得起武周狱卒们的拷问呢,在监狱里才过了一晚,幕后支使张易之、张昌宗便被抖落了出来。这张家五兄弟便齐齐地聚会在了监狱里。

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武则天离不开莲花般的二张兄弟,于是最后判决结果是罚款了之,“罚铜二十斤抵罪”。武则天一见报上来的判决结果,心想这法官(司刑正)还真会办事,此案拿捏得恰到好处,她会心一笑,就御批同意了。可“倒张派”还是不依不饶,御史台竟拿出了不同的复核意见来,“张氏兄弟贪污数额巨大,合计四千余缗,光是罚款不能服众,为严肃国法,建议免去张昌宗的官职。”

在朝堂上,张昌宗一听御史台的意见就急了,他竟然说:“臣于国家有功,按律犯了点小错不应该免官。”可一个面首对国家有什么功呢?当年的冯小宝还领军去平定过突厥呢,这张家兄弟就编辑了一下《三教珠英》,算不算有功于国呢?女皇帝便装模作样地去为群臣。马屁精杨再思又出场了,当初就是杨再思将莲花比六郎,现在身为宰相的他又出来说:“六郎有功,六郎为陛下调合丹药,陛下服用有效果,这不是对国家有功是什么。”武则天笑了,张昌宗当然更是开心。武则天便合起了稀泥,将“倒张派”的官员调离,二张的贪污案就不了了之。

3.张柬之在行动

通过几次短兵对接,是乎“倒张拥李”的阵营出师不利,屡屡损兵折将。由狄人杰、姚崇推荐作了宰相的白发老臣张柬之开始行动了。张柬之此时已经是位高权重之人,他之所以被狄人杰器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张柬之是一个受过正统儒家思想熏陶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一直就心向李唐,现在武则天既然已经确立了李显的太子地位,那么张柬之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皇帝的大位能顺利地让李显继承。如今二张气焰正盛,武则天又年老多病、少与外廷结触,万一出现不测,后果不堪设想。白发宰相张柬之决定开始行动,他要“清君侧”,为国家、为李唐江山除掉二张。

张柬之立即行动了起来。张柬之的行动宗旨是恢复李唐,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李唐宗室成员的信任和支持。在那种环境下,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自然会抱成一团,共同进退,因为这原本就是他们的家事。恢复李唐江山,太子李显自然成了一面旗帜,相王李旦又担任着左卫大将军,禁卫将军大多又是太子府中的亲信。太平公主此时也利用她可以经常进宫的机会,与武则天的近侍女官上官婉儿取得了共识,又通过上官婉儿争取到了大批内侍宫女做内应。

张柬之利用宰相的权利,不断地将羽林军中的高级将官换成了他的信任之人。又通过太子李显的地位,将驻守禁宫玄午门的军队换成了狄人杰的门生桓彦范和敬晖的部队。张柬之还对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他的支持。张柬之一日问李多祚:“将军今日的富贵谁与之?”李将军流泪回答:“大帝也!”张柬之又道:“今大帝子为二张所危害,将军怎不思报之?”李多祚虽是个武夫,但他也将当时朝廷的状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李多祚当即对张柬之表态:“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有了李多祚的支持,张柬之多了几分底气。

转眼就是新年了,女皇帝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她从长安回到洛阳后就几乎不见外臣,天天就是二张陪着。新年一到,武则天除改元“神龙”外,丝毫没有还政给儿子的意思。张柬之真是着急了。

4.神龙政变

随着病情的加重,女皇帝几乎是闭门长生殿,张柬之是真急了。他想,万一武则天忽然病故,天下谁也不知,二张若是弄个什么花样出来,局面就不好收拾了。于是白发宰相张柬之决定发动政变。

1)宰相周密巧计划

张柬之对政变作了周密的计划,首先由他和崔玄暐带领禁军去接管玄午门,控制进入禁宫的必由之路。同时由李多祚将军带领右羽林军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然后来玄午门汇合,以太子李显为旗帜来号令天下。太平公主则去联络上官婉儿做内应。为稳妥起见,相王李旦则带领他的南衙军队去控制朝廷各个部门,逮捕二张党羽,稳定大局。此计划可以说是周密完整,天衣无缝。

2)太子临阵脚发软

神龙元年(705

)正月二十二日,由张柬之一手策划的政变开始实施。右羽林军李多祚按计划带领一队禁军来到东宫迎接太子李显,可李显一想到那让自己吃尽了千般苦头的母亲,他就害怕了,双腿发软竟想临阵变卦,他对李多祚说不去了。如太子李显不参与这件事,那军队去到皇帝的禁宫这就成了谋反,李多祚见李显不干了,他一下傻眼啦。幸好李多祚的手下王同皎将军是李显的女婿,他赶紧出来劝已被吓坏了的岳父。可好劝歹劝,李显就是不肯上马。另一位将军李湛急了,他气愤地对太子说:“殿下不想参加这事,那你自己出去对等候在外的将士们讲清楚。”李显当然知道此时群情激愤的将士已不容他去推托了,这箭已在弦,不发也不成啊。李显叹息一声,颤颤微微地被人扶上马,还没等他坐稳,李多祚及众将士就拥着他直奔玄午门而去。

3)将军门前怒把关

那边李显好不容易被扶上马了,可张柬之这路人马出师并不顺利。张柬之带领军队来到玄午门时却被一员大将给拦住了,这员大将叫田归道,手下有千骑勇猛非常的战士,田归道的部队是直接受皇帝武则天节制的近卫军。张柬之对田归道说了一大堆道理,可这粗人就是不理睬,不准张柬之的一兵一卒进入玄午门。正在张柬之拿田归道没有办法的时候,李多祚一行簇拥着太子李显来到了玄午门前。太子一出现,田归道就犯难了,这可是未来的皇帝啊,何况田归道本就不是二张一党,起先不让张柬之进宫那是职责所在,现在太子叫让路,他自然无话可说,于是玄午门就被张柬之的部队接管,禁宫也就随即被政变军队控制。

4)莲花王子终成仙

政变军队很快进入禁宫,目标明确,又有上官婉儿与部分宫人做内应,张柬之带领将士便直奔武则天的寝宫迎仙宫。二张此时还在睡觉,听到动静不对,就披衣出门观望,张柬之命将士一拥而上,一阵乱刀砍去便将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杀死在了走廊里。这两个被人吹捧为莲花王子,是神仙王子晋化身的美男子,这次连羽毛衣裳还没有穿在身上,就喋血死去。

5)众臣逼宫长生殿

张柬之见二张已死,他立即领兵进入武则天的寝宫长生殿。病中的女皇帝听到外面有异样的声音,她刚从塌上坐起身来,就看到一大群人仗剑走了进来。武则天虽然病重身沉,但她还是威严地怒问:“是谁在兴兵作乱?”

一听女皇帝在呵斥,李显顿时吓得僵在了殿门边。张柬之定了定神,他镇静地挥手让那些士兵退下,然后上前奏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将二张诛杀了。因为害怕走漏消息,我们在行动前没有将计划禀报陛下。臣等罪该万死!”武则天这才看见了是一头白发的宰相张柬之在对她说话,心想,这就是怀英(狄人杰)向朕推荐的人才啊!女皇帝轻轻叹息一声,她望着太子李显说:“原来是你呀!”李显已经吓得就差点尿裤子了,他赶紧来到母亲面前跪下。武则天摇摇头,对跪在面前浑身发抖的儿子说:“既然张家兄弟已经被你们杀了,你就回东宫去吧。”李显一听,如领了免死牌一般,颤抖地爬起来就要往外走。

一旁的桓彦范急了,他一把拉住太子,高声大喊:“太子怎么能再回去呢!当年天皇将太子托付给陛下,如今太子早就是成年人了,太子应该继承祖宗的基业。天下思唐久矣,所以我们才冒死罪去诛杀了危害太子的二张奸臣。请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意和民心!”

武则天慢慢地抬起头来,环视了一下站在面前的几位大臣。她看见李义府的儿子李湛,女皇帝说:“参加这事也有你吗?朕待你父子不薄,你就是这样在报答朕吗?”李湛一听武则天的话,竟满脸羞愧,无言以答。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别人都是由人举荐才做到了今天的高位,只有你是朕亲自提拔起来的,你怎么也会与他们一起在这里呢?”崔玄暐倒是很镇静地回答:“臣正是在用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式来报答陛下啊!”武则天听到此,就闭上了眼睛懒得再与这帮人说话。

6)社稷仍是旧河山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簇拥李显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及其党羽,很快就控制了全局。女皇帝的寝宫则由兵变参与者李湛将军率兵禁卫。

正月二十三日,张柬之带领参加政变的几位骨干朝臣再次来到长生殿,病中的女皇帝被迫下令由太子李显监国。

正月二十四日,张柬之等将草拟好的退位圣旨送进长生殿,女皇帝无可奈何地下制传位儿子李显。

正月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正式即位作皇帝,坐龙椅对李显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这已经是第二次当皇帝了。

正月二十六日,新皇帝率领百官恭请女皇帝迁居上阳宫,仍由李湛将军率兵禁卫,实则软禁。被自己的儿子和大臣背叛,女皇帝在这几天的心情糟糕透了,她甚至已经无心化妆,加上病势日沉,才过去几天就像是老去了十年,白发零乱,面容憔悴。女皇帝在被迁出长生殿时,一旁的宰相姚崇见了伤心得泪流满面,他竟哭出声来。张柬之见姚崇如此,忙着提醒说:“今天岂是掉泪的时候!若让新皇帝看见了,你会出事的。”姚崇哭泣着说:“事旧主久,想到以后再不能相见,臣怎能不悲伤。当日追随诸位杀奸逆,是出于人臣之义。今日挥泪惜别旧君,同样是人臣之义。就算因此获罪,也心甘情愿也。”后来李显果然将姚崇贬出外放。

正月二十七日,皇帝李显率领百官谒上阳宫,给他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这也是“则天”作为女皇帝称号的出处。新皇帝还规定,每十天来看望一次“则天大圣皇帝”。

二月四日,李显下诏复国号“唐”。

5.繁华去尽终落幕

武周王朝正式结束了,李显被后世称为“中兴”之主,尊为唐中宗。社稷宗庙、礼乐官制全部恢复到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以前的旧例。神都洛阳依旧为东都,长安恢复了首都地位。武周发明的新字一并废除。武周的宗庙陵寝也改变制度。反正,武周政令全部更改。连明堂顶上的金凤凰都换成了避火神珠。但是,神龙政变与历史上任何政变的结局都不一样。虽然逊帝被看管了起来,但逊帝却享受了无上的荣誉。

1)对武周王朝的定位

李显虽然恢复了李唐江山,但他仍然尊逊位的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并颁发圣旨说他母亲是“聪明睿哲,仁厚爱民”,武周王朝的建立是因为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没有母亲的拨乱反正,就不能定人之危。由于扬州兵变,才导致武皇大开杀戒。后来母亲登基为皇帝,也是顺天应命之举。武周也并非伪朝,实是“李唐一脉”。武皇也并非篡位者,而是“代掌神器”。女皇帝自己也说李唐社稷是“寄在朕躬”,现在是还皇权与李氏。

2)对神龙政变的定性

李显诏告天下,说母亲现在是主动逊位,命儿子光复李唐、承祖宗之业。母慈子孝,“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都是一家人,和和气气,没有“篡位”之举,也就没有了“政变”之说。母亲不过是代儿子当了几天皇帝,现在是还政给儿子而已。

3)上阳宫中白发人

武则天被迫迁居上阳宫后,无心装扮,成天不施脂粉,形容憔悴。她沉卧病塌,只有去活在对往日辉煌的回忆中。中宗李显每十天就来看望母亲一次,李显见到了忽然苍老的母亲,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李显毕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忙惊问母亲缘由。武则天泪流满面地说:“我把你从房陵接回来,封你为太子,就是为了把天下传给你。可恨张柬之等贼贪功,竟然发动兵变,把我害成这等模样。”李显听了不竟也泪如雨下,匍匐于地自称死罪。武则天在过去的生涯里有过多次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的战绩,但是这次她再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顽强战斗了。她毕竟已经是垂老之人,而且病重日沉,难以翻身。

4)混乱的王朝

女皇帝被严实地软禁了起来,看见母亲病老得已经没有了挣扎的力气,做儿子的虽然心痛和愧疚,但李显除了在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会生出一丝怜悯外,一旦回到他自己的宫殿,他就将母亲忘了个干净,他完全沉浸在做君主的喜悦中,现在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当他的皇帝了。

由于共过患难,李显对他的皇后韦氏是百依百顺。李显的复位多亏了上官婉儿作内应,于是,李显拜了上官婉儿为“婕妤”。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中也是出大力的人,李显封妹妹为“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等五人复唐社稷有功,也被封为王。武三思通过上官婉儿攀上了韦皇后,竟在与皇后游戏的时候让戴了绿帽子李显帮着数筹码。昏庸的李显最后是被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合谋毒死,难怪当初李显要被他母亲废掉,由此有可见一斑。

李唐王朝虽然恢复了江山,但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作了皇帝的影子深深刺激着几个野心的女人。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几乎都同时产生了欲效仿武则天做一回皇帝的梦想来,但是历史再也没有给这些美丽的女性半点登极的机会。

5)星辰的陨落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唐中宗李显正在兴致勃勃地与民同乐观看泼寒戏,忽然一位内臣奔来他的面前,在皇帝的耳边低声说了一句“她死了”,李显呆了一下,然后望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默念一声“她终于死了”。从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人等发动神龙政变到此整整过去了三百天,曾经纵横一世的则天大圣皇帝武元华,在洛阳上阳宫仙居殿悄无声息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武元华在临终前向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上官婉儿口授了一道遗制,待上官婉儿在那道遗制上加盖好她的“则天大圣皇帝”玉玺后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虽然遗制没有流传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史籍都记载了里面有这样一些重要的内容。

其一:去“则天大圣皇帝”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其二:以李家媳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身份归葬乾陵;

其三:赦免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柳奭之罪,子孙恢复原有姓氏;

其四:复武三思的实封之数,为袁恕己增加实封,赐魏元忠实封百户。

通过这个“遗制”可以看出,武则天在临终之时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与其让人在她死后来褫夺她皇帝的称号,还不如趁尚有最后一口气力自己主动去掉皇帝的称号,把自己置于唐高宗皇后的地位。单从这一点来看,武则天的确不简单,因为仅此一条就将未来的政敌逼入绝境,使其立于不败之地。“遗制”的第二条有很多人坚决反对,认为是“以卑动尊”,建议在乾陵旁另择吉壤,别起一陵。但武三思通过韦皇后、上官婉儿两个女人去做皇帝李显的工作,最后李显下诏“准遗制以葬之”。韦皇后虽然吃过不少武则天所赐的苦头,但她不愿意去否定一个女人做皇帝的事实,因为此时的韦皇后早已心生效仿武则天为帝的欲望了。

王皇后与萧淑妃是武元华在进行人生战斗历程中牺牲掉的第一批敌人,而魏元忠则是被她冤枉的最后一个忠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原谅了敌人,也宽慰了友人。当魏元忠接到圣旨时,“元忠捧制,感咽涕泗。”

武元华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她虽然垂病上阳宫,已经没有了半点还手的力气,但她还是顽强地度过了神龙政变后艰难的三百天,她用尽生命最后的智慧,安排好了后事,维护了自己在死后的荣誉和尊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也绝无后来可以效仿者。

神龙二年(706)正月二十一日,唐中宗李显亲自护送则天皇后的灵柩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五月十八日,则天皇后的灵柩正式归葬乾陵。当乾陵玄宫再度关闭后,参加则天葬礼的所有人都无不痛哭流涕,就连“张柬之党人”都悲伤万状。挽歌曰——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受皇帝李显之命,国子司业崔融撰写了一篇华丽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崔融以神来之笔,概括了则天大圣皇后武元华一生的主要事迹,高度评价了她的历史功绩,并深切地表达了李唐朝廷对武则天的沉痛悼念之情。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中写道——

 

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

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皇帝李显在安葬着父母的乾陵为武则天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竟不著一字。立无字碑的缘由虽说法各异,但对于武则天——武元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来说,的确是没有更好的文辞来准确地描述她一生的辉煌业绩。一千八百多年来,关于她的评说可谓千万,但竟然没有人知道她出生的准确年月,历史文献搞错她真实的享年,更为遗憾的是漫长的历史风云竟将她那个美丽的初始名字也湮灭无综,不为人知。今天,在重温历史后,让我们永远地去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武元华,她是封建时代产生出的伟大的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20081225日于广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