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元女性文化研究 > 武则天研究 > 学术研究

四、失落与寂寞的青葱岁月

 武则天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出生在蜀门利州(四川广元),三岁随父武士彟去到荆州。在她七岁的贞观九年(635),其父死在荆州都督任上,然后就与母亲杨氏一道扶父灵柩回到了武氏祖籍并州文水(山西文水)。在文水为武士彟守孝三年后,杨夫人便带着她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贞观十二年(638)返回了长安居住。

 

《旧唐书》卷六本记第六《则天皇后》载:“初,则天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顺圣武皇后》载:“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卷七六列传第一后妃上《则天武皇后》载:“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载:“故荆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

 

由此可见,武则天在她十四岁那年,因其容貌美艳和才华出众,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帏,封为“才人”,并赐号“媚娘”。从此,武则天有了她在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正式称呼“武媚娘”,当然,也叫作“武才人”。这一年应该是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

 

(一)武媚娘长的是什么模样

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天子,皇权天授,至高无上。皇帝既是男人,那他也就有男人的一个共性特征“爱好美色”。所谓皇帝,就是拥有天下的绝对权力,同时也可以随时占有天下的年轻美女。一代英主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听说了一个年龄方十四岁的女孩子“美容止”,于是一句话便召进宫来以备储御。

1.真容何在

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到底美在哪里呢?一千三百多年前没有照相技术,我们当然看不到武则天的容貌写真。史书记载,武则天的祖籍文水则天庙中原有她的塑像,但历史太过遥远,今已不存。武则天的诞生地四川广元在武周时期就建有她的祀庙“皇泽寺”,到是有一尊“武后真容像”,但却塑的是武则天身作比丘尼装的晚年坐像,完全是一个老者形象难状其美。唐代后期的画家到是给武则天画过像,流传如今的有唐张萱的《唐后行从图》,还有明代刻本《历代帝后像》也有武容貌的图画,但这些全是后人的凭空想象,从中很难一窥武则天青春时期的绝代芳华。

那么武则天究竟长什么让人叹为观止的美丽容颜呢?

2.奇相月偃

最早透露武则天容貌的记载是“袁天纲相面”的传说,袁天纲看了“尚在襁褓”、“身着男装”的武则天后给出了一些定语叫“日角龙颜”、“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可龙的眼睛和凤的脖子我们谁也没见过,伏羲是上古神话之君,其相貌长什么样就更玄,所以袁神仙的话等于是没说。曾修过《则天实录》的国子司业崔融在武则天死后为其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关于武则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有这样的形容词汇,“至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月偃,惠心泉塞。”直接形容她模样的就一句“奇相月偃”,可这“奇相月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美,就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形容词一样,读得我们仍然是一头雾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一些文献中略知武则天容貌一二。

3.太平公主

有史记载,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容貌是“方额广颐”,也就是说太平公主的五官端正、面容丰满。而武则天曾经亲口说过太平公主长得很像她,不仅样子像,性格也像,这在后来的一些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印证,比如说太平公主在后来也想学她母亲一样当回女皇帝,只是没有成功而被李隆基赐死罢了。武则天在十四岁入宫时,太宗皇帝一见面就赐号“媚娘”,由此看来武则天定是丰满、妩媚、端庄、秀丽的模样。

4.卢舍那佛

在洛阳龙门的诸多石窟佛像中有一尊奉先寺“卢舍那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大龛。它兴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历时四年才雕凿完成。卢舍那佛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秀丽端庄、眉目修长、嘴角微微上翘流露着一种神秘的微笑,此微笑堪与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媲美。据《造像铭》载,奉先寺兴建时,时为皇后的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

同时亲自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卢舍那”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又译为“毗卢遮那”,又称为“大日如来”,是佛的一种变身,在中国常被视为“报身佛”,为“光明遍照”之意。武则天称帝后,自创“曌”(照)字作为自己的名字,目的是说她当皇帝乃“日月临空,普照四方”。奉先寺“卢舍那佛”完全具有东方女性的面容特征,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佛陀”、东方的“维纳斯”雕塑。有研究者认为,这尊佛像就是当时的工匠艺人依据武则天的容止为蓝本而雕凿的。如此说来,此尊奉先寺“卢舍那佛”当是武则天在咸亨三年(672)年龄约44岁时容貌的艺术写真。

 

(二)武才人在李世民宫帏中的职责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贵族,是一位“明诗习礼、披史阅图”的知识女性,武则天自幼接受了杨氏良好的教育,由于其“通文史、才敏捷”,武则天一进宫就被李世民封为了“才人”。那么“才人”的职责是干什么的呢?

1.后宫佳丽

“才人”是内宫女官的名称之一,属皇帝嫔妃中的一种。唐沿隋朝后宫体制,帝王后宫中除有一名皇后外,宫内还有众多嫔妃以供圣御。其中——贵妃、淑妃、德妃、贤妃4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9人,正二品;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在封建社会,事实上只要皇帝自己愿意,不管宫内宫外,天下美女都该是他的女人。

2.机要秘书

才人在内宫的地位不过中等偏下,但才人的职责却是其他嫔妃所不及的。其他嫔妃只要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贞德贤良就成,而才人却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才能胜任。唐太宗封武则天为“才人”,更大程度上是欣赏她的才智,而非容貌。“才人”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食起居和蚕桑之事,向皇帝报告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在皇帝与宠爱的女人入寝时,才人还要替皇帝更衣,作《起居注》。才人甚至还要参与皇帝在内廷中接见大臣的公务活动,有时还要充当书记员作记录,代皇帝起草手谕。与其说“才人”是皇帝的“性伴侣”,还不如说是皇帝内宫中的“机要秘书”更为妥贴些。

3.上阳宫人

后宫佳丽如云,光是上品级的妃嫔就有一百二十多人之众,皇帝身体再强壮怕也是恩泽眷顾不及的,因此很多年轻美丽的宫人终其一生也见不上皇帝几面,大多在寂寞孤独中洗尽铅华,成为宫中怨妇。白居易有首诗《上阳宫人》就是那些宫中美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宿空房,       

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照背影,

萧萧暗雨打窗身。

春日迟,       

日迟独坐天难暮。

 

4.驯马才人

由于职责所至,武才人到是经常可以侍立在皇帝的身边。有一个武才人驯师子骢的故事流传很广,在《资治通鉴》里还是由当了皇帝的武则天亲口讲述了故事的大概,后来南宋罗大经将之详细记载于他的笔记集《鹤林玉露》乙编卷之六中。

说是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名“师子骢”,此马高大威猛,性情刚烈。唐太宗李世民便在宫人的簇拥下去观看驯马,可没有人能够将其制服。李世民是马上征战惯了的人,一生向来爱马,他的坐骑著名的就有六匹,“昭陵六骏”石刻现在都还可以一睹太宗战马的飒爽英姿。太宗见师子骢刚烈如此很是欢喜,他亲自上阵可也没能制服这师子骢,心中不免耿耿于怀。这时侍立身旁的武才人却坚定地说“妾能制服它”,太宗惊讶地看了看这个年轻妩媚的小才人,诧异地问:“你小小身手怎么去制服这高大威猛的师子骢呢?”武才人轻松答道:“妾能制之只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鞭之不服,则以铁锤击之,再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其喉杀之。”太宗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他对这个容貌美艳的小才人竟有如此气魄到也很是赞赏。但戎马征战一身、性格坚毅果敢的李世民,也许在对待女性美色的价值取向上并不是很中意武媚娘这种外秀内坚的女人,他到是更喜欢、更愿意宠幸性格贤惠、温柔、小鸟依人一般的柔弱女子。所以,在太宗朝的诸多帝王记叙中除了这个“驯马”故事外,虽然武才人经常侍侯在太宗皇帝身边,可也并没有她过多的文献记载。

 

(三)武才人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关系

武才人虽属皇帝嫔妃序列,但她的主要职责是内宫的“机要秘书”,有证据表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并未宠幸过武才人。

1.谁是李世民身边最美丽的女人

贞观十年(636),李世民贤德的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与太宗皇帝是结发夫妻,二人很是恩爱。长孙皇后的去世使李世民失去了一位贤明的内助、良佐和知音,太宗由此很是悲伤。当然,男人失去心爱女人的悲伤总会过去的,李世民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但他在对待美色上也不是一个伪善者,只要是美丽的女人,不管这个美女所处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将会成为他宠幸的对象。

谁是李世民身边最美丽的女人呢?太宗皇帝身边有这样一个女子,她长得是明眸皓齿、国色天香,这女子原本是李世民四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父退位自己当了皇帝。李世民一见这位兄弟媳妇杨氏就被其惊艳的美色所迷倒,竟置舆论口舌不顾将杨氏纳入后宫,立为“婕妤”,倍加宠爱。可见杨氏的美色是无人能敌的,连英明一世的太宗皇帝都难过杨氏的美人关。到了长孙皇后去世后,杨氏的美艳仍然在焕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芒,李世民竟神魂颠倒,准备将这原本是自己弟媳的杨氏立为新皇后。没想这事到了铮臣魏徵那里却不被买账,魏徵认为太宗皇帝这样做太过离谱,有失一个好皇帝的风范,于是毫不留情地进谏道:“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辰嬴自累!”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谏臣,李世民曾赞誉魏徵是他的一面镜子。魏徵在反对李世民立杨氏为后这个问题上所用方法还是比较策略和聪明,他举了一个历史掌故来挖苦太宗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了在秦作人质的晋公子圉。后圉逃归,怀嬴不从。再后来圉的弟弟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很欣赏重耳,认为他有王霸之相,于是将女儿怀嬴更名辰嬴嫁给了重耳,后又连续将四位秦宗室美女嫁给重耳当妾。重耳后来虽然建立了王霸之业,但却曾因娶过哥哥的女人而成为后世的笑柄。魏徵对皇帝说:“陛下你是要与唐尧、虞舜肩比功德的明君啊,现在怎么能去立弟媳作皇后呢,这岂不将来要落后人笑谈吗?”李世民一听魏徵之说,只好打消了立杨氏为后的想法。

太宗皇帝把弟媳杨氏占为己有封为嫔妃就已经很是出格的了,但普通老百姓并不知情,如若要晋为皇后,那可是要母仪天下向全体臣民颁诏公布的呀。太宗在讨好宠妃杨氏和保持自己的英名这两件事情上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不过,虽然太宗皇帝听了魏徵的劝谏没有执意去立杨氏为后,但李世民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龙驭归天时也终是后位虚阙,他为了杨氏之故就再也没有动过立皇后之念。

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最美丽和最受宠爱的女人不是武才人,而是杨婕妤。

2谁是李世民身边最有才情的女人

《新唐书》卷七六列传第一后妃上《徐贤妃》载:“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

徐惠自幼聪颖过人,容止也是美丽端庄。幼年的时候其父让她用屈原的《离骚》体作《小山篇》,她略加思索竟脱口而颂——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父亲徐孝德听后大为惊异,于是这美女加才女的徐惠诗就在坊间广为流传。“太宗闻之,召为才人。手未尝废卷,而辞致瞻蔚,文无淹思。”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小鸟依人般的徐才人,徐才人很快就得到了侍寝圣躬的机会,皇帝在这个才女的青春身体上感到了龙心大悦,就将她父亲升职为水部员外郎,没多久徐惠就由正五品的“才人”跃升为正二品的“充容”。史载:贞观末,李世民数度起兵讨伐四夷和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怨,徐惠还直言上疏极谏,写过一篇《谏太宗息兵役疏》收录在《全唐文》中,李世民认为她言之有理,并“优赐之”。

后来李世民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在太宗皇帝死后不久的永徽元年(650),这个才华横溢、容貌美艳的女子就在对李世民的思念中哀伤地死去了,年仅二十四岁,死后被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徐惠与武媚娘年龄相仿,被李世民召进宫帏封为才人的时间也就在十四、五岁间,但几年下来徐惠却从正五品的“才人”晋升到了正二品的“充容”,可见太宗皇帝的宠爱有加,而武媚娘从进宫直到太宗皇帝驾崩出宫进感业寺为尼时也没有任何职位的升迁,终身为“才人”。从历史文献所载来看,武则天的才华是无法与徐惠比肩的。

由此可见,在太宗李世民宫中,最有才情的女子不是武则天,而是徐惠。

3武才人在太宗朝没有生产的记录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皇帝李世民一生共有35个子女,其中14个王子、21个公主,但没有一个为武才人所生。武才人进宫正值豆蔻年华,太宗皇帝也春秋正盛,双方都有较强的生殖能力,可为什么没有结果呢?太宗皇帝在人生后期也有生子女的记录,武则天后来在感业寺被李治幸御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弘。武媚娘在太宗身边度过了七年的才人生涯而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来,很大程度上说明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把她看上眼、没有动过心,只把她作为一位身边的才人女官在对待。李世民身边不仅是美女若云,有令他几乎色令智昏的国色天香之杨婕妤和芳华绝代、才情卓著的徐充容,还有前朝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和秀色可餐的阴妃、燕妃、韦妃、王氏,由此可见,武才人的妩媚还不足以让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之动欲望之情。

4.太子李治不可能去招惹太宗皇帝的宫人

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病中时,太子李治仁孝非常,亲奉汤药于塌前,不离左右。李世民见之劳累叫他去休息一会李治都不愿意,他忧思父亲的疾病以至于生出了白发来,竟把李世民感动得老泪纵横地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后来李世民在临死的时候对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说道:“朕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其实原来的太子并不是李治,而是李承乾。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也不是李治,而是李泰。李治之所以能当上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结党争斗故,另一方面是因为时为晋王的李治性格忠厚、老实。李世民实在是不愿看到他当年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兄屠弟的故事再在他儿子们的身上重演,所以,他在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选择了性格近乎柔弱的李治来为储君。李治在贞观二十年进太宗内宫照顾父亲病体时年龄不过十七、八岁,这样一种年龄和性格的太子,他会去招惹父亲的嫔妃吗?李世民又是一个精明的君主,他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杀掉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为了李唐王朝的继承稳定他不惜废了太子李承乾,幽闭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李泰。有这样一位英明、严厉的父亲还在世,才十几岁的李治他敢去招惹父亲的嫔妃吗?

5.太宗皇帝派武才人去照顾太子在禁宫中的生活

李治后来在登基当了皇帝后,他从感业寺中接武媚娘入宫封为“昭仪”,后又进封“宸妃”。在永微六年(655)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时,唐高宗李治专门下了一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赞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李治在诏书中用了一个“王政君”的典故,当年汉宣帝就曾选了一个自己的宫人王政君赐给太子作太子妃。这诏书明确告诉天下,当年他当太子侍奉先皇时,是太宗皇帝将武才人赐给了他,由此证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李治的这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在后世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障眼法,与掩耳盗铃无异。但这里还是透露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李治在太宗朝就与当时的武才人有了瓜葛。《资治通鉴》载:“上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那么在当时的境况,到底是太子李治与武才人暗生私情呢,还真是太宗李世民将武才人赐给了他儿子?前面已经分析了李治“忠厚、老实、仁孝”的性格,就算他在当了皇帝后性格都是相当的软弱,况且当时他才十几岁。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因为李世民为方便太子在禁宫中来照顾他的左右,而在内庭置别院让其居住,那当然就得有太监和宫女来侍候储君,于是太宗皇帝就将他从未幸御过的、且容止美艳、性格坚定、才能卓著的武媚娘派去照顾储君的生活,这就合乎情理,同时也才对得住自己性格仁懦的儿子。太子李治见到了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武才人,因为是父亲所赐,他当然可以喜欢这个容貌妩媚的女子。从男女相欢大多以性格互补的原理来看,忠厚、仁懦的李治喜欢上坚定、果敢的武才人是完全符合人生哲学逻辑的。后来他坚决地要立武氏为后的基础也应该在此,那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也不能简单地用“欲盖弥彰”来推断。

由于武则天当了皇帝,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男权政治思想,颠覆了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那些想极力维护“男尊女卑”统治观念的人就大肆在武则天曾经当过太宗皇帝才人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用情色的笔墨极端地放大她同太宗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秽乱宫帏”就由此说来,这不过是那些伪善的男人们想在这位伟大的女性身上泼更多的脏水,以宽慰他们那卑微、庸俗和畏琐的胸心罢了。

 

(四)武则天的七年才人生活

由于李世民对女性美的价值取向态度是喜欢像长孙皇后、杨妃、徐妃那样温柔的女性,武则天虽然具有妩媚的容貌和“阅史披图”的才情,但她的性格无意中会流露出一种坚定和刚烈,由于太宗皇帝性价值取向之故,李世民平时就没有在意这个经常侍奉在自己身边的小才人,只是把她当作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女官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嫔妃在侍寝圣躬后都有所晋升,而武媚娘永远都只是一个才人的原因所在。

武则天的青春岁月原来是这般的失落和寂寞,但武则天却成功地利用了这七年的才人时期,她学会了不少过去在父母身边没有学到过的知识,这相当于我们现在读完大学本科又硕博连读,武则天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高端学历的知识女性。

1.武则天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

据唐制:嫔妃在禁宫中不仅要学习妇礼、四德、祭祀、宾容等知识,还要跟宫廷博士学习书算众艺。武则天进宫后因为魏徵反对太宗皇帝没有再立皇后,武才人在宫中虽没有皇后的管辖,但仍然要与众嫔妃一起学习礼乐、诗歌和书法艺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贵族,她从小就已经在杨氏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现在进入到宫廷,进一步地熟悉了上流社会的高端生活,也见识了像徐惠那样具有芳华绝代和才情横溢的顶极知识女性,武则天想要在太宗宫帏中脱颖而出,只有努力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武则天后来在当皇帝时曾创作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可见其文学修养的深厚,只可惜大多遗失,但《全唐诗》里还是存有其诗词四十六篇。武则天的书法造诣是后世公认的顶级水平,太宗皇帝当年酷爱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常置案头欣赏临习,武才人也就近水楼台常习之。她后来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升仙太子庙碑》现还存世,其书法堪称传世精品,该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她自创的“凤头飞白书体”至今无人能超越其右。若说武则天是文学家、诗人,到有点夸大其词,但若说她是位书法家却是半点不虚。

2.武则天弄清楚了宫廷生存的基本法则

武则天虽然在太宗朝七年没有升职,但由于她的“才人”职责可以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由此也见证了当时的许多政治风云变幻。贞观十九年(645),当朝宰相刘洎只因说了一句“圣体患痛,极可忧惧”的话,李世民就认为刘洎是对自己不忠不敬而令其自杀。贞观二十年(646),宰相张亮因私养“义儿五百”,李世民也认为具有谋反嫌疑而将杀之。还有太子李承乾党与魏王李泰党之间的储君之争,结果两败俱伤,受到株连的朝廷要员无数。这些事都让武则天渐渐懂得,宫廷斗争和政治风云可不是“阅史披图”,更不是风花雪月的吟诗作赋和写写飞白书体。欲在宫廷斗争和政治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含蓄、内敛、隐忍是必备条件,坚韧、果敢,甚至残酷无情则是最基本的处事原则,至于虚实真假、阳奉阴违、恩威并重这些生存手段,武才人都耳濡目染,基本熟知。还有什么阳谋、阴谋的人生哲学和斗争策略、诡计,武则天更是烂熟于心。七年的才人生活,武则天渐渐脱掉稚气,从一个十四岁进宫稚气未褪、不谙风情的小媚娘变成了一位熟知皇权变数而又极具城府的二十一岁的真才人。

3.武则天在李世民那里接受了做一个明君的岗前培训

太宗皇帝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他以前隋为镜,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的贞观一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太平盛世之景象。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后世帝王努力效仿和不断追求的榜样。武则天长达七年地侍奉在李世民身边,太宗皇帝坚定刚毅的性格和英明果敢的作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位将来注定要当女皇帝的武才人。特别是在对外方针政策上,武则天继承了太宗皇帝的风范,对那些不安定、不愿臣服的邦国和番族,则天皇帝采取的是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军事打击手段。在对待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她绝不做半点让步。

在隋唐时期,属国高丽反复无常,中国经常对高丽用兵,隋炀帝杨广就是连年对高丽用兵导致国家经济崩溃和引起民变,最终亡国。李氏建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也多次用兵高丽,太宗皇帝甚至御驾亲征。高宗时期,在武则天与李治同朝理政时,时为皇后的武则天一直没有忘记高丽这块让历任皇帝的心头之患,她派遣大将军李勣对高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终于在总章元年(668)俘虏了高丽王,彻底征服了高丽这个属国。在长寿元年(692),吐蕃掠边,朝廷鞭长莫及,连狄仁杰都请求放弃边陲四镇,但则天皇帝坚决不答应,她强硬地发兵讨伐,终大破吐蕃,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维护了国家主权和边境的安定。李白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出生在碎叶,若当年武则天依臣言放弃了碎叶,真是难以想像中国文学史上还会不会产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碎叶现以不属中国版图。)

武则天在近半个世纪地执掌中华民族国家机器的最高权柄中,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用人、治国、安民、攘外的大政方针中无不折射出了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智慧光芒。

 

(五)太白昼见与民间《秘记》的真伪

在我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发达,对于自然界出现的一些现象根本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神话意识,认为天地万物乃是神造,风云雷雨皆由神主宰。特别是在夜晚,当漫天星辰璀璨当空时,人们就疑惑万端,以为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天界存在于上,又对应于下。故而千百年来,星象学说就神秘地流行。

1.在白天出现的太白金星

太白即金星,这颗现在离地球并不算遥远的太阳系行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是在古代,太白星却对应着的是一种灾难或是预示着一种不详。“太白为兵,亦罚星也。”翻阅《新唐书》之《天文》卷,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太白入东井,占曰:君失政,大臣有诛。”“太白犯建星,占曰:大臣相谮。”“太白犯牵牛,占曰:将军凶。”“太白入太微,占曰:兵入天廷。”“太白入南斗,占曰:有反臣。”其中有一条说得更详细,“贞观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占曰:为兵谋。十九年六月丙辰,太宗征高丽,次安市城,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史记》曰,太白为主,辰星为客,为蛮夷,出相从而兵在野为战。”说得是天地对应、人神合一、有板有眼。反正这太白金星一出现国家就没有什么好事情。

《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过去太白金星出现大多是国家要出现刀兵之事,或是会出现水灾旱情什么的,可这次太白金星屡屡出现在大白天,却被太史占卜为“女主昌”。

2.民间《秘记》的秘密流传

从“太白昼见”引出了“女主昌”,“女主昌”这话说得模糊晦涩,到也能有多种理解,不足为奇。可《资治通鉴》紧接着记载道:“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秘记》是本什么样的书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但肯定《秘记》这本书里不只记载有那一句话,但这句“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话足以在唐王朝内部石破天惊了。

贞观二十二年,年龄不过五十岁的太宗皇帝身体健康已经大不如前,经常犯病,虽然他已经解决好了后继储君的问题,尽管太子李治性格柔弱、仁懦,不像他那样英武、坚定,李世民除了亲自教导李治外还为太子配备了一套很强大的辅佐班底,其中有长孙无忌为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勣为詹事和禇遂良等众多在那个时代无与能匹的道德文章之士为东宫属官,太宗皇帝想通过这样强大而又华丽的阵容来成就李治像他一样去当一位伟大的君主。但就在此时,那令人生厌的太白金星却经常在白天出现,更为严重的是民间居然还流传起了一本什么《秘记》来。这能不让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的李世民心里犯急吗?

3.“五娘”李君羡之死

虽说英明的李世民不一定会相信什么“女主昌”、“女主武王将会取代李唐天下”这些话,但他心里还是犯着嘀咕。一次李世民在宫中举行宴会与将军们饮酒行乐,不知是谁发起来行一个酒令,传酒到面前时每人必须说出自己儿时的乳名。让一个个平时威风凛凛的将军们去说出自己儿时的扭妮乳名来,到是一件趣事,可以烘托宴会的欢乐气氛。当酒令行至左武卫将军李君羡面前时,人高马大的李将军却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儿时的乳名叫“五娘”,这不由得引起在座列位将军的开怀大笑。太宗皇帝听此不由一愣,因为李君羡被封为武连县公,又是武安县人,值玄武门,掌北门宿卫,现在乳名又叫“五娘”。怎么都与一个“武”(五)字相关联呢?李世民端起酒杯,佯装笑脸,微熏说道:“五娘?哈哈,哪来的女子,怎这般勇健!”宴会中当然是气氛热烈,大家尽兴而散。

罢宴之后,李世民想起了“太白昼见”和民间《秘记》的事来,这李君羡的籍贯、封邑、官职都有一个“武”字, 乳名又叫“五娘”,莫非此人就是《秘记》所述将来要夺我大唐江山的“女子”么?防微杜渐,太宗皇帝立即下诏将李君羡贬出京城去作华州刺史。李君羡莫名其妙地去到了华州,刚一到任就听说当地有一人“能绝粒、晓佛法”,李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将此事密报太宗,于是李世民以李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为由,籍没其家,杀之。

李君羡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骁勇非常,他身经百战,每战必身先士卒,常单骑冲锋陷阵,可谓战功卓著,可就因为爹娘为其取了一个充满女孩子味道的乳名“五娘”, 他就成了李世民的刀下冤鬼。四十二年后,武则天当了皇帝,李君羡的家属喊冤,则天皇帝于天授二年(691)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了李君羡,这是后话。

4.太史李淳风的劝谏

李世民杀了李君羡后,心里仍不踏实,于是召来太史令李淳风细问端倪。李淳风乃唐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博涉群籍,精通天文、数学、历法、阴阳之学,曾制造了黄道浑天仪,制定了历法《麟德历》,编写了《九章算术》等,并善于占卜,据说“合若符契”,很是灵验。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问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李淳风回答说:“臣观天象,《秘记》所述女主已在陛下宫中,将当称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已既成事实了。”太宗皇帝大惊失色,立即说:“那将所疑似的人全部杀之不就成了吗?”李淳风摇头说:“天之所命,人不能违,只能白白地去杀死很多无辜的人。从今往后再三十几年,其人也上了年纪,也许会生出慈悲心肠来,这样可能祸害要浅些。现在你将她杀了,如果天令其投胎转生为了男儿身,那怨毒就会加重。到时候恐怕陛下的子孙后代就一个都不能保全了。”听了太史李淳风的话,李世民只好作罢。

《太平广记》在记载这一事件时就更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武才人入宫后,太史李淳风上奏云:“后宫有天子气。”太宗召宫人阅之,令百人为一队,问淳风。淳风云:在某队中。太宗又分为二队,淳风云:在某队中,请陛下自揀择。太宗不识,欲尽杀之。淳风谏不可,云:“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长久。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灭皇族无遗矣。”太宗皇帝听了这一番话,他不寒而栗,但还是听了李淳风的劝谏放弃了将那些宫人通通杀掉的念头,他似乎只好任凭命运摆布,让李唐王朝去听天由命了。

武才人在贞观末年真的遇到了这样一场危机而险些命丧黄泉吗?但在仔细研读了文献和认真分析一下这些故事的细节后却发现事有蹊跷。

其一:《新唐书》里到也经常读到“太白昼见”的事情,如“武德元年五月庚午,太白昼见,占曰:兵起,臣强。”在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新唐书》卷三三志第二三《天文三》“月五星凌犯及星变”里也记载了“太白昼见”一事,但却并没有什么“女主昌”的占语。而在成书时间更早的《旧唐书》里,在贞观二十二年却没有“太白昼见”的文字,只有“八月已酉朔,日有蚀之。”的天文现象记载。

《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文学大臣们编写出来供帝王阅读以鉴古今的历史文献,其中的事件多有借用野史的戏说成份。所以李淳风与李世民二人之间就《秘记》故事的真伪历史上早就有很多人怀疑。至于《太平广记》中所记载事件就更是文学成份多于历史事实了。

其二:假如李世民果真知道了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一说法,他还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李君羡身上,并为了李姓江山社稷的延续不惜冤杀功臣,那他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一个经常侍立在自己身边的武姓才人呢?这个才人在“驯马事件”中早就表露出了她手段的强悍和凶狠。

其三:李世民为了皇权继承可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不惜背负恶名杀了亲兄弟。为了国祚稳固可以废了太子李承乾,幽闭了心爱的儿子李泰。在太宗皇帝的人生哲学里可没有“听天由命”一说,难道就单凭太史令李淳风“天之所命,人不能违”的一句劝谏,他就可以放过那已经近在咫尺、将杀自己子孙殆尽的“女主武王”吗?这完全不符合李世民的性格。何况,太宗杀李君羡就是在违背天命,岂不前后自相矛盾?

其四:当时的思想统治很是严厉,李君羡不过是因为与一个据说是可以不吃饭、通晓佛法的人结交,就被以“与妖人交通”被诛。如此民间怎么会有《秘记》流传呢?再说,既然已经有人把《秘记》民间流传的情报报告给了李世民,太宗皇帝怎么不派人去仔细追查一探究竟呢?

其五:在李世民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之际,他对李治说道:“朕自弱冠时带兵,大小战阵数百次,才创下了这个基业。现在四海承平,群夷悦服,朕之愿望已足,死无所恨,只是有点担心汝呢。”太宗皇帝临死前实在是担心他这个仁懦的继承人,甚至还教了李治一招将来如何驾御李勣将军的方法。太宗先将李勣故意外贬放任,待李治继承帝位后再将李勣召回重用,这样李勣必感恩新君,尽忠李治。如真有“唐三代后有女主代天下”之说,李世民肯定会对太子叮嘱此事的。但李世民的临终遗言里没有关于那些内容的话语。

其六:太宗病危,自感大限将至,他召来长孙无忌、褚遂良托付后事,太宗对二位重臣道:“太子仁孝,愿卿等善为辅导,勿负朕言。”李世民令褚遂良草写遗诏后方从容而逝。假如李世民真的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武氏之女主夺唐天下,那么太宗在临终之际怎不告知那些顾命重臣呢?因为在后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好像并不知道《秘记》之事。因为在高宗李治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招到了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强力反对,李治却执意要为之,褚遂良实在没有反对的办法了,他竟翻出了一条让李治脸上都挂不住的理由来,

褚遂良叩头流血地说:“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这完全是在揭皇帝的隐私了,李治听了大怒,连武昭仪在帘后都忍不住高声喊道:“何不扑杀此獠!”由此可见,褚遂良为了反对立武氏为皇后连这样的理由都敢说出来,若真有“女主昌”之说、真有流传的《秘记》、真有李淳风的占卜,那褚遂良为何不用此来反对立武氏为后,这样的反对理由岂不充分合理得多,也就不用去犯上而揭人之短了。

由此可见,在贞观二十二年,“太白屡昼见”到有可能是真的,但民间流传的所谓《秘记》当是后人精心编造之说了。只是其间李君羡莫名其妙地被太宗皇帝杀了,而后又被当了皇帝的武则天追赠复还了官爵,如此巧合,还是个中另有隐情,由于历史太过遥远也就不得而知了。

 

贞观二十三年(549),名将李靖去世,太宗皇帝李世民痛悼不已。由于服用了方士炼就的所谓“外丹”,他的健康状况呈江河日下之势。这年五月,太宗命太子听政于金液门,他便去了长安郊外的终南山翠微宫养病,武才人随驾侍奉。后来太宗病势日沉,太子李治也入宫与武才人一同在皇帝身边捧茶递药,昼夜不离。然而天妒英才,年仅半百的一代英主李世民沉疴病塌,他不放心地望着仁懦有余、坚定不足的储君李治,尽管他交代清楚了后事,也安排好了顾命班子,但太宗还是怀着对太子未来的担忧而撒手尘寰了。

刚二十出头的李治便成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新君。根据国家制度,先皇的嫔妃宫人得全体入佛寺去为大行皇帝颂经追福,年仅二十一岁的武才人便随众进入到长安城外的皇家寺院感业寺落发为尼,从此青灯黄卷、梵音古佛以伴余生。从十四岁被召进宫当才人,到二十一岁落发入寺为尼,武则天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青春时光就这样在失落和寂寞中愰然度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