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则天研究会
- 广元市女性文化研究会
- 则天文学社
- 则天研究会
- 武则天研究
则天研究会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元女性文化研究 > 则天研究会
寻访武则天的文化痕迹之二-升仙太子之碑(图文)
车行千里觅芳踪
——《绝代芳华》武则天文献纪录片拍摄及武则天文化寻访活动纪实之二
撰文:赵智刚 蒲 刚
摄影:陈 洋 刘云山 刘小蓉
(二)缑氏山上的《升仙太子碑》
经过一夜的休整,大家心情特别的亢奋和舒畅,清晨的中原大地上涌现着勃勃的生机,看到路边一处处古迹的指示牌,不禁使人为曾是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所拥有的灿若星辰的名胜古迹而啧啧称奇。我们从车窗上看到路边的白马寺、玄奘寺......看着一个个指示牌写有自己所熟悉名字,马上就会从自己心底唤起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和著名人物来。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今天首要寻访的第一站偃师府店镇。偃师府店镇当地的缑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明耀先生已经站在路边写有“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几个醒目大字的指示牌下等候我们了,六十三岁的民间文化学者陈明耀先生是偃师市一位专门研究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的专家。在陈明耀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的车子沿着笔直上行的水泥路面穿过写有“仙君观”三个楷书繁体字的石头牌坊就来到了缑山的山顶。
缑山是当地一座海拔只有306米满山长满红色岩石的小山,它在一望无际地势平坦的洛河平原之上却显得格外的突兀,它如果与广元的任何一座小山相比都显矮小,可是唐朝的刘禹锡却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缑山虽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却是一座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名山,这座小山上就传说有两个人在此先后修道成仙。
缑山的全称是缑氏山,缑氏是谁?她就是西王母的姓氏,西王母就是在此山修道成仙的第一人。另一个在此山修道成仙的是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所以这座海拔只有306米高的缑氏山被道教称为七十二洞天之一,居第六十位。而这位王子晋还被尊为山西太原王姓的初祖第一人。
而最令千里迢迢来到此山的广元文化学者们惊叹羡慕的不是神仙的长生不老,而是另一位令缑氏山享誉海内外的伟大女性武则天。
站在由一个巨大的赑屃驮起的雄伟《升仙太子碑》面前,武则天文化研究学者陈洋先生激动地对大家说道:“武则天在一千多年前从距缑氏山只有二十七公里的中岳嵩山举行封禅大典后返回大周朝的京城洛阳,她驻跸此地,为羡慕西王母和王子晋两位神仙能与天地同寿的长生不老之法,于是率领群臣登上缑氏山拜谒两位神仙。武则天站在缑氏山顶,仰观宇宙之宏大,俯察人生之渺小,于是文如泉涌就洋洋洒洒写下了文采飞扬的《升仙太子之碑并序》,回到京城洛阳之后亲自书丹,令人立碑刻石。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朝代的更迭变迁,这块高大的女皇书法御笔碑,竟然完好无缺地神奇流传至今。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生前遴选出一百幅中国历代最美书法,唯一入选的女书法家就是武则天,其入选的书法作品就是这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升仙太子碑》。我们从她的书法和文章完全可以看出,武则天当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优秀知识女性。”
参加文化寻访的广元书法家赵智刚先生拜谒完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之后说道:“武则天的书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的书法取法高古,书体直接临习王羲之,走的是中国书法两大正脉的帖学一派。武则天以行草入碑、飞白体题写碑额,令无数男性书法家都自叹不如。她不仅书法高妙,还在文字学上大胆创新,创立了具有武则天独特风格的文字,我们可以在《升仙太子碑》中找到这些独特文字的踪迹。”
缑山之巅,清风微吹,赵智刚仰望着在阳光之下熠熠生辉的《升仙太子碑》激动地说道:“我们广元应该腾出一块地方把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进行原规格复制,这不是简单的一块石碑的复制,这是将武则天的灵魂迎接回生她养她的故乡,这是广元人民纪念她最好的一个方式,因为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君。”
陪同的当地学者陈明耀老先生对着广元电视台的随行记者激动地说道:“许多史书上对武则天的记载和评说是不公正的。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对武则天翘大拇指,当地就有很多武姓后裔,他们都亲切地把武则天称呼为祖奶奶!”